《恋爱的犀牛》,孟京辉、廖一梅夫妇“悲观主义”三部曲的开篇之作,一路狂奔,直至8月7日晚的保利剧场定格在第一千场。
这是一个中国式奇迹,就算是最为大众喜爱和津津乐道的《茶馆》,迄今为止上演的场次也不过是六百多场。奇迹还未止步,到明年上半年,孟氏戏剧的另一部力作《两只狗的生活意见》预计也将成为第二个“千场先生”。
13年间,《恋爱的犀牛》在全世界36个城市演出累计达1000场,巡演里程226800公里,观众人次达36.8万。从1999年至今,已演出五个版本。包括郭涛、吴越的99版,段奕宏、郝蕾的03版,段奕宏、王柠的04版,张念骅、齐溪的08版,以及刘畅、黄湘丽的2012版。
13年前,廖一梅连上演与否都还是未知,仅仅出于任性写出了《恋爱的犀牛》,冥冥中觉得当时的小剧场戏剧都在赔钱只因没有将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最好的专业团队,于是,导演孟京辉、制作人戈大立、编剧廖一梅以及舞美设计赵海“攒”了一台戏,让那个年纪急需宣泄的一腔少年愁找到了出口。
后来这个过程中的故事,几乎成了每一个小剧场戏剧人的励志传奇:孟京辉曾经想抵押自己在后门桥的房子,最终获得了自己大学同学一笔26万的投资;没有排练场,剧组在三联书店排戏;首轮在北兵马司剧场演出40场,引发狂热追捧……然而这部孟京辉、廖一梅夫妇“悲观主义”三部曲的开篇之作,却一路狂奔,直至千场。
■十三年五个版本
主要台词几乎没动
“一切白的东西和你相比都成了黑墨水而自惭形秽;一切无知的鸟兽因为不能说出你的名字而绝望万分;一切路口的警察亮起绿灯让你顺利通行;你是不留痕迹的风你是掠过我身体的风,你是不露行踪的风,你是无处不在的风”……
被一个动物饲养员击中的几代文青对“犀牛”的经典台词津津乐道耳熟能详。
《恋爱的犀牛》之所以被誉为当代人的爱情圣经,与其清新灵动的台词不无关系。这些诗一般的语言刻画了爱情的残酷与美好,即便是十余年之后,人们仍可以从这些唯美纯净的句子中感受到其中饱满而深邃的力量,宛如初恋一般的梦幻与热烈。
孟京辉说,“那些台词中的爱情犹如生命的礼花弹,它能够炸开黯淡乏味的生活,让人们突然间变得美丽,变得神采飞扬。”廖一梅说,“13年来,其中的主要台词几乎没有动过,即便是舞台呈现有变化,也大都停留在导演层面。迄今为止的5个版本各有粉丝,这与每个人不同的个人记忆有关。”
2003年仅仅演到第二个版本时,孟京辉便断言这出戏会演到一千场,当时没人相信他,包括廖一梅。虽然不憧憬奇迹,但廖一梅说,“骨子里我是个疯子,跟台上的马路和明明一样,我相信我们应该拥有那些超越于世俗生活之外的更自由的生活,我也相信人的愿望可以强大到改变天空的颜色、物品的形状,让梦想具有真实可触的外壳。”然而在她看来,“但凡你计划要做的、想让它成为奇迹的,一般都成不了,因为在你处心积虑之时,能量必然会衰减。”
■驻场演出常态化
使“冲千”成为可能
2008年蜂巢剧场的开张,让孟京辉的作品有了驻场的可能,制作人戈大立说,驻场是让演出常态化、形成品牌的必经之路。“上世纪30年代的百老汇,也没有一出戏能过千场,可当一出融合了杂技、脱口秀、魔术、话剧、音乐剧为一体的综艺秀出现,25年间演了3700场,绝大部分是驻演,百老汇的生态也就此建立。”反观《犀牛》,这1000场中,近4年来有600场是在蜂巢完成的。
戈大立称,“现在蜂巢一年250场演出,观众10万人次,这个数字相对于电影可能不算什么,但对话剧来说在没有品牌营销的时代几乎不可能做到。在没有国家大剧院以前,北京的话剧票房每年也就是两三百万,但有了国家大剧院以后,仅这一栋建筑内的四个剧场,票房就达到了每年3亿,这对带动观众基数以及培育戏剧生态起了很大作用。我相信,过1000场就意味着能过3000场,戏剧的影响力是纵深的,而且可持续时间长。孟京辉仅微博的粉丝就有110万,网络时代无疑扩大了戏剧的影响力。对于话剧来说口碑是最见效的,也就是所谓的戏剧越演越经典。如果说电影是一次性消费,那么话剧是一次创作、百年消费。”
■明年上半年
“两只狗”奔千
目前,孟京辉的剧作中演过百场的戏在10部以上,而下一个千场剧作无疑锁定在了《两只狗的生活意见》,迄今该剧场次已经超过900场,预计明年上半年将成为第二个“千场先生”。戈大立说,其实中国有很多戏都具备千场的潜力,只是开发不够,而《犀牛》在剧场上是大小皆可,在受众上是5个年龄段通吃。“记得2003年我们第一次到深圳演出,当时心里很没底,由于票价很便宜,观众中有不少打工妹,可没想到,她们中的很多人看得热泪盈眶,可见情感的东西在这个时代是最容易打动人的。从90年代末观众以50后、60后为主,到2000年以后观众以70后、80后为主,到现在很多90后又走进了剧场,这个戏影响了几乎五个年龄层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