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演于1978年的三幕芭蕾舞剧《茶花女》,由芭蕾编导大师约翰·诺伊梅尔根据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同名小说,为上世纪最著名芭蕾女明星玛茜亚·海蒂度身定做。11月3日至4日,作为第十四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项目,该剧将亮相上海大剧院,并分别由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团首席舞者姜秀珍(韩籍)、艾丽西亚·阿玛特里恩扮演茶花女,马尔金·拉德梅克、詹森·雷利扮演阿尔芒。早在2008年,该团便已在第十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的《经典芭蕾之夜》上表演过剧中的第三幕双人舞片段。
为芭蕾明星海蒂量身定做
作为全球最古老且最负盛名的芭蕾舞团,斯图加特芭蕾舞团最早的演出记录,可追溯至1609年。上世纪60年代,在英国“戏剧芭蕾”编导大师约翰·克兰科的执导下,该团声誉日隆,并以其在长篇叙事芭蕾舞剧以及全新编排优秀舞剧方面的深厚造诣而备受赞誉。
《茶花女》的诞生要追溯至克兰科去世的1973年。在当年克兰科的葬礼上,舞团当时的驻团编导诺伊梅尔向克兰科御用女主角、“灵感女神”海蒂许诺,将为其以及刚刚失去灵魂人物的斯图加特芭蕾舞团创作新作品,以延续舞团艺术生命。1978年,由海蒂主演的《茶花女》在德国斯图加特首演,成为当年轰动一时的创新剧目,并成为《茶花女》自改编成舞剧以来最成功且被搬演最多的版本。
在11月3日的演出中扮演茶花女这一角色的舞者姜秀珍,今年已44岁,茶花女这个角色她已跳了14年。因与首演者海蒂共事多年,姜秀珍的舞蹈风格中不免印刻着海蒂的表演痕迹,可谓最贴近原版本的演绎,“《茶花女》一直是我最喜欢的芭蕾剧目,诺伊梅尔将原书中的人物情感变化以戏剧性的方式演绎出来,非常到位,我本人非常欣赏剧中的三段双人舞段落。”姜秀珍对记者说。
比姜秀珍年轻许多,跳男主角阿尔芒这一角色的马尔金·拉德梅克跳《茶花女》也跳了6年,他说这是他从舞以来以主演的身份跳的第一部最重要作品,“虽然刚开始很紧张,但剧中十分复杂的双人舞段落也让我成长了许多,姜秀珍也会以她多年的表演经验带动辅助我。”
作为演出搭档,两人频频以男女主角的身份献演于世界各国,虽然年龄上有不少差距,但在感情交流与融合上,两人都表示没有问题。“一上台我就会完全投入角色,并不会意识到马尔金比我小,我们配合得很好也很默契。”姜秀珍说。
“戏中戏”叙事堪称经典
《茶花女》以男主角阿尔芒出席已故恋人玛格丽特的遗产拍卖会开始,用倒叙的手法表现了这一对情侣缠绵悱恻的爱恋恩怨。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以及戏剧情节的巧妙描摹,使《茶花女》成为“戏剧芭蕾”中最经典的剧目。
“戏中戏”的运用是该剧最显著的特点,诺伊梅尔反复以同是“交际花”身份出现于芭蕾舞台上的悲情女伶曼侬,来影射茶花女玛格丽特的悲惨命运。因此,芭蕾舞剧《曼侬》的部分段落便穿插于《茶花女》始终,并参与到剧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纠葛中,让人虚实难辨。比如,玛格丽特与阿尔芒就以在剧院观看《曼侬》的方式结缘;玛格丽特还常在镜前,与阿尔芒、德格里厄(《曼侬》男主角)跳三人舞,与曼侬、德格里厄跳三人舞,“戏中戏”的结构一目了然,既表露出玛格丽特不愿重蹈曼侬悲惨命运的期盼,又清晰地折射出她无法逃脱悲剧命运的宿命。
《茶花女》还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剧中四段出色双人舞段落:阿尔芒买票观看《曼侬》与玛格丽特跳的双人舞,表达出阿尔芒对玛格丽特的钦慕之情;阿尔芒与玛格丽特在乡下别墅中跳的双人舞,表现出两人正在发酵的热恋;阿尔芒与玛格丽特离别前夕跳的双人舞,充满生离死别的绝望感;玛格丽特与阿尔芒的父亲跳的双人舞,则贯穿着玛格丽特被迫离开阿尔芒的无奈。
使用无情节肖邦音乐
和以往惯用交响乐和大提琴为芭蕾舞剧做配乐不同的是,在为《茶花女》设计配乐时,诺伊梅尔并未采用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同名歌剧中的音乐以及法国作曲家亨利·邵吉特为同名芭蕾舞剧创作的音乐为配乐,而是清一色选无标题、无情节纯器乐曲——肖邦的钢琴协奏曲和独奏曲做配乐,比如,肖邦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全曲、《第一钢琴协奏曲》中的《浪漫曲》以及一些钢琴独奏曲便被运用于舞剧中,为舞剧主题和人物情感塑造带来新看点。
不过,选用什么做舞剧配乐,却是困扰了诺伊梅尔很长时间的问题。在一次午饭期间偶遇指挥家格哈德·马克森时,诺伊梅尔曾对他进行追问:“什么音乐最适合表现《茶花女》?”马克森回答说:“肖邦或柏辽兹,或者两者一起。”“肖邦”二字激发了诺伊梅尔的创作热情,因为他本身便对肖邦作品非常着迷。“我似乎从中看到了肖邦的人生与茶花女的人生之间那清晰的映照——他们的人生都被致命的疾病所笼罩,他们都过着一种双重的生活:同是作为巴黎沙龙的头面人物,而在最耀眼的同时,两人都在掩饰着即将到来的死亡。”
值得一提的是,舞剧中颇具特色的舞美设计也为该剧增色不少。虽然没有繁复的舞台设计,但该剧也设计出华丽贵族豪宅与简洁凝练纯白空间的对比,以将舞剧中的现实与虚幻、梦境与回忆以具象化且反差极大的“舞台化”手法复现于舞台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