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方舟子遇袭案告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泌尿外科主任肖传国等4名嫌疑人,被警方以涉嫌故意伤害罪刑事拘留。
学术之争,演变成“刀兵相见”,表面原因是警方所说的方舟子揭露肖传国“肖氏反射弧”学术造假,让其最终无缘院士称号,根本原因还在于肖传国在功利面前错位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而这种错位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滋生的土壤就是被破坏的教育生态。
大自然有生态,教育也有其生态。现今,教育生态被破坏,最大的元凶是功利化教育。小学生被错误引导写虚假作文,大学生坦然地抄袭毕业论文,教授轻松地复制别人的成果……这些发生在身边的造假行为、“道德黑洞”,却在利益照射下闪耀着“成功”的光芒。
于是,在“成功崇拜”的思维里,在机会主义的实践中,造假,已经成为一条“去道德化”的成功捷径。只羡慕世俗的成功,却不敬畏内心的道德,“耻感文化”对社会行为的调控功能,因而日益匮乏和失灵,教育生态由此遭到破坏。
从根本上看,教师与学生的功利之源,在于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功利心态,在于用政绩指标来管理教育和学术。作为教育生态链顶端的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理应承担更大的生态破坏责任。教育生态一旦被破坏,就不可能有淡定的教师,也难有专心求学的学生。
教育去功利化,恢复良好的教育生态,在重建“耻感文化”的同时,更要建设“畏感文化”。既然造假行为与“监管缺失”密不可分,那么就要在制度上堵住这些漏洞,在法律上通过惩戒机制让造假者得不偿失。
方舟子和肖传国的学术恩怨前后9年,却没有权威部门和机构作为第三方介入认定。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肖氏反射弧”先前所获诸多奖项,也是相关专家鉴定后所获。其遭遇质疑之后,相关专家有义务也有责任就“是”与“非”表态,而不是集体长期失语。正因为专家们和制度的缄默,肖传国才会无所顾忌,没有畏惧感,最后竟然买凶伤人。
肖传国落网了。但是,以这种方式落网的肖传国,只是一个“倒霉蛋”,很难起到惩前毖后的效果,很难真正唤醒道德觉悟和规范意识。唯有让教育回归本位,恢复学术尊严,才能重建教育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