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表绘制:郭红松
政协委员邵国培(左)和洪伟在教育联组会议上讨论。杨慧峰摄
编者按 两会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亲切看望了政协农工党、九三学社界委员,并在联组会上同大家一起讨论。在听取委员发言后,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在谈到教育问题时,总书记强调,要大力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注意解决好广大群众普遍关注的教育公平问题。关于“大力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总书记不是第一次强调,今年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就强调:着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坚持走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思路越来越清晰。教育要发展,就要促公平、提质量。人们关注的是公平和质量,人们希望的是公平和提高质量——公平关乎社会和谐稳定,质量关系事业持续发展。本报记者围绕这两个主题,走访了两会代表委员。
既要阳光普照,也要提高质量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公共资源配置重点向农村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焱委员:
在城市解决上好幼儿园“难”与“贵”的问题,政府要起主导作用。要真正建立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机制。针对城市低收入家庭幼儿的就读问题,政府应当设立专项资金,通过发放“学前教育券”等方式为他们提供特殊帮助。同时,今后新增的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一定要尽可能惠及大多数幼儿和他们的家庭,改变过去把有限的财政经费主要投向少数城市公办幼儿园的做法,建立普惠型的财政投入模式,推进教育公平。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民进中央专职副主席朱永新代表:
教育的公平要从过去的硬件公平转变为现在的注重软件和质量公平。尽量往西部输送优秀教师,要形成机制,以提高西部教育质量。财政还应尽量往西部地区倾斜,让更多人享受公共财政带来的好处,让教育的阳光普照到更多孩子身上。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王玉凤委员:
高校教师应当引得进,稳得住,用得好,形成良性发展。应当改革机械、频繁的考核评价机制,鼓励年轻教师搞原创性、长期性的学术研究。他们是否投入地工作,这不仅影响学生,影响现在,还影响未来,这是不可小视的大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代表:
提高教育质量不是简单地开几场创新讲座,而是培养学生创新人格的养成。而创新人格、创新潜质仅在一些课程上做微调是不够的,重在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崇高信仰与追求科学的精神。
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委员:
提高教育质量一定要和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紧密联系,因为科研成果只体现在论文上是没用的。因此,学校试验提前批次录取优秀学生,五年制读完工科硕士。三年内学完本科课程,剩下两年在企业锻炼、完成论文,也会让企业技术人员来学校讲课,产学研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
(本报记者靳晓燕、姚晓丹采访整理)
高校发展,要自主也要自律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顾也力委员:
作为高等教育的“试验田”,南方科技大学一直倍受社会关注。朱清时委员一直坚持“学术主导,教授治校”的教育理想,这在两会教育界的委员中引起共鸣。希望主管部门给南方科技大学一些帮助,减少他们试验的阻力。如果成功了,它能给中国高等教育摸索出一条路,如果失败了,重头再来。希望能在深圳这个经济特区再建立一个教育特区。
澳门理工学院院长李向玉委员:
高校首先要转变行政管理职能,建立学术本位、教授治校的管理体制。高校的管理重心要下移。精简行政机构,增强行政服务意识,让学院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要让学术组织有权决定相关的科研事宜。努力形成自下而上的评定机制。比如对教授职称的评定,教授要有发言权,减少机关的行政色彩;在教师的聘用和解聘上,教授应该更有发言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