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6年给亡子写2000余封信 每周到墓前念 组图
这是一个发生在平凡人身上的感人故事,它让人眼中满含泪水,心中又充满温暖、感动和触及灵魂的震撼。故事的主人公是张艳伟,6年前,她的儿子因见义勇为被人杀死,这个日夜思念爱子的母亲,给儿子写了6年的信,每天在儿子墓前念。在经历了对杀人犯刻骨的恨后,她最终选择了宽恕,接受调解原谅了那个杀人犯,一个跟她儿子一样的年轻人。(3月23日《中国青年报》)
那连续写了6年的2000多封信让人震撼,它们见证了母爱的伟大;更让人震撼的是她的宽恕,竟原谅了夺去爱子生命的杀人犯。作出这种超越仇恨的选择,需要多强大的灵魂、多博大的胸怀,又忍受着多巨大的疼痛。有人这样形容这个母亲:她的心脏有两个心房,一个在流血,一个在宽恕。是的,被感动击中的人们,能看到母亲那流血的心。
让她最终选择宽恕的,也许是时间的力量,也许是凶手的奶奶跪在她面前“希望留孙子一命”的哀求眼神,也许是在隔着阴阳界与儿子通信时的感触。有一天,她给儿子写信时,宽恕的念头一闪而过:“如果这个杀人的年轻人被处死,是不是又会多一个老人,像自己一样生不如死?”虽然她后来的想法反复过,不过,当她产生这样的想法时,这个母亲就足够伟大了。
是啊,血债血偿固然能平息一时之痛,却不能换来孩子的复生,痛苦仍长久存在。但以命抵命,却有了另一个家庭的破碎,另一个母亲的痛苦。道理虽如此,我们却不能苛求这种宽恕,于情于理于法都不能。我们没理由苛求受害者同情别人,尤其是同情施害者。宽恕的道理很好说,可要求痛不欲生的母亲选择宽恕,同样残忍。可是,这个母亲做到了!因为难能,所以可贵。
多年前美国弗吉尼亚枪杀案发生后,学校举行悼念仪式时,不仅给32个遇难的学生点燃蜡烛,还有第33根蜡烛为自杀的凶手而燃。这是宽恕之烛,这根蜡烛是为了弥合枪杀案给人们带来的仇恨阴影,让人们选择宽恕。这位母亲的选择,比弗吉尼亚的那第33根蜡烛还让人震撼,因为这种宽恕,是最爱自己的孩子、最恨那个凶手的母亲做出的。
我们之所以震撼,是因为对这种爱很陌生,而习惯寻求“血债血偿”的正义,宽容和宽恕,似乎很不受人待见。也许,这位宽恕杀子凶手的母亲,能让我们慢慢醒来。快意恩仇的仇恨,只能激起更多的仇恨,而爱与宽恕,拯救的不仅是别人,也是自己。(曹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