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到底为什么要念艺术硕士?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7-20 09:52:12 | 文章来源: am post

   第三部分:如何“调教”背景风马牛不相关的学生?


  学生的“超”多元背景


  我们看到看到现在的艺术课程,十分注重多元或不同话语的交流,可是大家都觉得这种多元差异性亦有其问题,就是学生的素质。陈育强不讳言,中大这几年艺术硕士学生的质量非常参差,远比艺术学士大很多。因为学生来源太多元,例如有人是读“科学”或“新闻系”:亦有刚毕业的,有的手作技能高,有的思考能力比较好。


  有些学生艺术基础能力不高,但背景有趣,所以有时他们的思路很奇特,会从一些完全外行人或很基本的角度切入,对老师的挑战非常大,但这亦迫使大家都要从一种既定的框架中跳出来­­——正面一点来看,这种陌生感,或许会令运作效率减低,但恰恰是香港艺术环境需要的一种挑战性创造。


  为封闭的思考系统带来冲击


  何兆基同意学生来自多元的背景是兼读课程的普遍现象,在操作上的确存在一定困难,认为不同的院校在这方面须有心理准备,例如如何制定可行的教学目标及课程,以照顾不同学生的需要及期望。而曾任香港艺术学院高级讲师/艺术硕士课程主任的何兆基回想起,过往香港艺术学院的学生目标其实非常清晰,但欠缺冲击和跨科的交流,作品欠缺惊喜。所有,他认为学院必须在多元、无定向与专业性之间取得很好的平衡,最重要是要清楚各分科的性质及方向。


  对于艺术硕士课程要为不同背景的学生提供“门槛式”的教育,香港艺术学院讲师及学科统筹黄丽贞提出质疑:艺术硕士课程的收生目标为在职人士,如果香港真的需要培养大量“艺术中介人”,为何要在硕士培育,而不从专上或学士课程开始?


  面对此一提问,陈育强回应,要培养艺术家。从一种技巧层次来看,学生必要有一定的本科训练才能有能力“进阶”理解艺术,而要成为“艺术中介人”,重点和有趣之处就在于艺术与不同的学科知识(如法律、建筑、科学、生物学等)或经验产生的化学作用,催生出另一种艺术和文化实践。


  陈育强更希望通过开办艺术硕士课程可以为学士的一种习以为常的思考和操作系统带来冲击,开始或许有若干对资源分配上的意见,但慢慢就建立沟通和分享。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