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全媒体时代的文艺与文艺教育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8-09 08:49:25 | 文章来源: 文艺报

信息传播方式的演进、传媒的转型深刻影响着文艺和审美形态的变化。随着人类步入网络传播时代,电子传媒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力和塑造力也明显增强。方兴未艾的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使文艺、审美与Internet的数字化之网链接到了一起,由此,数字媒介全面渗入文艺和审美领域,它提供了全新的文艺交流模式,深刻改变着世人的文化理想、文艺观念和文艺接受方式。在信息传媒的驱使下,新媒体文艺层现错出:无需笔墨的数字绘画,声画文情并茂的多媒体超文本、实时沉浸且动态交互的网络游戏……而网络文学、手机短信、博客书写、超文本小说、DV短片等早已成了当代人文化生活中的新宠。在传统社会中为精英垄断,局限在文人士大夫圈子里,与普通百姓隔离的文艺日益“飞入寻常百姓家”。大众传媒促成了一个文化大普及、大传播的平面文化的时代。网络书写和手机阅读正推动着全民写作和全民阅读时代的到来。如果说传统的文艺教育面对的是纸质文本、深度文化、美文艺和物理时空的审美世界,那么今天的文艺教育面对的则更多的是数字化生存、超文本、多媒体文艺和娱乐文化。大量的新媒体文艺与传统的纸质文学毕竟有着显著的不同,尤其是在价值取向、审美理想、文体惯例上明显异趣,它们在培育一种与长期以来的文字阅读影响下形成的认知方式、思维模式不同的信息感知、处理和理解世界的新范式。而我们长期以来建构的文艺话语体系和教育理念更多地立足于传统文艺实践,形成于纸质文学时代,简单地用体现着纸质文学、精英文艺审美取向、文艺观念的现成文艺教育理论来分析新媒体文艺显然会有力不从心之感。虚拟性和实时交互性是数字化时代新媒体文艺的基本特点。例如,基于超文本电子互动程序、DirectX特效、人物建模技术、视听觉仿真和纯3D画面,电子游戏获得了逼真的“模拟合成环境”,这种虚拟现实使人沉浸其中,不仅能获得真切的现场体验,而且在其中扮演一个角色,直接参与到作品的情节营构中。这与传统的“置身其外”的文艺接受显然大为不同。而如果我们固守传统精英主义的文艺信条,画地为牢,固步自封,势必会使当代文艺教育无视丰富驳杂的新的文艺资源,失却锐气和锋芒,难以针对时代文化生活提出的新问题、出现的新情况,恰切有力的调整和改进传统的文艺教育。因此,我们迫切需要立足新媒体时代的文艺实践,建构具有新气象的、能有效应对当前文艺新状况的新型文艺教育理念,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文艺教育程式。也只有当文艺教育能够随着对象、时代语境、文化心理、审美的转型相应地调整自身,实现自身的升级换代时,它才能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

在当代文化生活中,大众传媒已逐渐形成多元并存、立体伸展的媒介融合集成的“全媒体”格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电子传媒的普及不仅使新兴的网络传播和手机通讯异军突起,而且为传统的报纸、刊物、书籍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新的机遇,使历史上历时出现的众多媒体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现代改造,促成了互补互生、多元共存的传媒形态格局。“全媒体”格局极大拓展了传统文艺的生存空间。例如,网络超文本、DV短片、交互电视、赛博戏剧、广播小说、文学光盘、电视散文、文学网站等的出现为传统文学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新的支撑点、生长点,文学通过与新的媒介载体、新的表现技艺的结合,生发出了以往不为人们所了解的无限的潜力,显示出了文学发展的种种新的可能。同时,这种媒介融合集成的“全媒体”格局使文艺信息能快捷地进行跨域流动和跨媒体运行,为人们的文艺接受提供了自由选择的多种可能。文学存在的媒介分立格局正日益为文学的跨媒体传播、媒介融合集成的“全媒体”格局取代。如果说以往的文艺教育面对的是媒体分立的文艺格局,习惯了接受纸质媒体的文艺文本,虽然影视教育、戏剧教育、美术教育、音乐教育长期以来也一直兴旺发达,但各领域、各门类的相互分隔,泾渭分明。与此相应,各门类、各领域的文艺教育也各自为政、分庭抗礼。那么全媒体时代的文艺教育则应该具有全局意识,通盘考虑各种文艺门类的联通互动,充分正视文艺跨媒体传播运营的客观现实,拓展视野,开阔胸襟,高瞻远瞩,积极改进文艺教育的观念、范畴、言说方式、眼光、角度和视野,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完善知识储备,促进文艺教育与当代文艺现实的密切结合。

1   2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