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免费开放后的“三馆”之变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8-16 19:41:48 |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

距今年初文化部和财政部印发《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已有半年时间,随着免费开放工作的不断推进,三馆在自身角色定位、工作服务理念、给群众带来的切身体验等多方面均呈现出明显变化,这道免费的文化大餐正在惠及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

角色:既要服务大家,又要有大家风范

3月2日,中国美术馆原“售票处”被“领票处”的大牌子覆盖,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5个多月来,馆长范迪安反复思考的几个问题是:属于人民的美术馆今后展什么?如何在“策展”这个重头戏上做到既服务社会大众,又保持国家重点美术馆应有的艺术水准和学术视野?

“从精英性向大众性转变,从以艺术家为中心向以公众为中心转变,让美术馆成为大众的艺术家园”,是范迪安给自己的答案,这也成为如今中国美术馆工作的核心思路。

免费开放后,服务更多群众和坚守高标准学术、艺术水平是中国美术馆工作中必须同时兼顾的两个指导方向。5个多月来,中国美术馆择优而选、择精而展,加强遴选反映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特征和艺术创新的作品,做到了好展览不间断,且常变常新。“免费开放后,我们面对的是更广泛的大众,这时候更要注意展览的内容和教育引导作用,总的指导思想是既要服务大家又要有大家风范。此外,策展一定要紧跟美术发展的动态进程。比如说现如今不断涌现的新媒体和多媒体的艺术创作,像数码艺术、影像艺术、综合性艺术等,对于这类新事物一定要加强引导。”范迪安说。

观众结构多元化是美术馆免费开放后面对的最大变化,过去专业观众和老年观众居多,而现在的观众来自社会各界各个年龄层,非美术专业人员和非美术爱好者大幅增多。为了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观展需求,中国美术馆特意在展览中增加了“与艺术家互动”的项目,对于一些艺术语言不太大众化的展览和作品,采取“导览+艺术家讲座”等手段来引导观众。这种互动带来了良好效果,不仅使观众看得更明白,而且改变了不少艺术家的办展观念。

美术教师王元祥是中国美术馆的常客,免费开放前,他平均一两个月来参观一次,而现在,每两周他就要带上自己美术班的学生前来学习。最吸引王元祥的莫过于中国美术馆每月举办的学术讲座。他回忆说,免费开放之前馆里面向公众的讲座一般是每月一至两场,免费开放后数量增加到每月两三场。“除数量增加外,主讲人也有很大变化,以往都是批评家、理论家主讲,现在很多参展艺术家也走上了讲台,结合自己的画作讲述创作思路和艺术表现手法,使我和学生们受益匪浅。”王元祥说。

1   2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