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剧场是灵性觉醒的空间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9-14 11:35:11 | 文章来源: 中国艺术报

灵性消失,是我们面临的精神现实。然而灵性恰是人之为人的根基,凡有生存智慧的人都明白这一点。有了灵性,人才能超越现实,去寻求生活的意义和生存的使命感,去寻求宇宙中的和谐和完整,树立对终极力量的信仰;有了灵性,人才能有通灵能力,去感悟混沌的东西,与不可见、不可意识的世界建立一种关系;有了灵性,人才有悟性,才能有精气神。

改变当前的精神现实,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诉求。艺术中的人,不管是艺术的创作者还是批评者,自然寄希望于审美,坚信艺术可以修复人的内在性,可以促成人的灵性觉醒。而在众多的艺术中,戏剧是让人觉悟的最有效的方式,有春风裂冰的强力。这么说的理由,是戏剧活动最切合人的本能,或者说,因为戏剧是一种充满灵性和生命感,离人心最近的艺术。过度的物质生活给我们的生命以严重创伤,为了疗愈这创伤,使人成为有灵性的人,我们才需要戏剧。

回想戏剧的童年和源头,我们这些有着戏剧情怀的人,总会被想象中的原始戏剧迷住,对那时的戏剧与人的生存同化为一的演出情景充满无限想象。回到原初,我们才能真切体会到戏剧为人类所需要的真正理由。

戏剧起源于远古的宗教祭祀活动。对于远古人来说,祭祀是他们摆脱现实的束缚和恐惧而进入自由自在境界的超越方式,也就是说,仪式是古人的一件具体而且非常实用的心理自救形式。仪式能帮助古人完成一个心理过程,能使他们在恐惧的时候战胜恐惧,软弱的时候克服软弱,渴求的时候得到满足,这些心理转化是在仪式氛围中通过群体体验这种特殊方式完成的。戏剧就是由这种宗教仪式生成而来,所以,戏剧从原初就与人的心理需求,与人的精神生存密切相关。离开人生存的直接需求,戏剧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即便在21世纪的今天,也仍然如此。

戏剧由宗教仪式脱胎而来,但戏剧不是宗教仪式。在宗教仪式转换成戏剧的过程中,戏剧改造了宗教仪式中对某群体具有一致性的东西的体验,如风俗、信仰、观念等,戏剧也给参与者提供体验,但它提供的体验是关于生命的,让参与者体验个体生命的搏动。而这种生命的体验是在一个特定的空间中,由众多参与者以集体的方式进行,相互间感染共鸣,所以有发酵作用。同时戏剧也强化了仪式的心理转化功能,而且,戏剧实现的心理转化与宗教仪式中的心理转化有质的不同。宗教仪式最终促成仪式的参与者对超然力量敬畏和崇拜,而戏剧是向内的,完成的是人自身的心灵成长,是使人的内心丰富而强大。

戏剧的仪式性,是她作为人类群体艺术区别于其它别的艺术的本体性所在,也是在今天其它艺术无法替代它的根本原因。马丁·艾思林在《戏剧剖析》中说过:“在仪式里如同在戏剧里一样,其目的是要提高觉悟水平,使人对于生存的性质获得一次永志不忘的领悟,使个人重新精力充沛去面对世界。用戏剧术语来说是:净化;用宗教术语来说是:神交、教化、彻悟。”艾思林说的“觉悟”、“领悟”、“彻悟”,其实就是灵性觉醒。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