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媒介生态学对于中国内地媒介素养教育的启示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9-22 10:11:52 | 文章来源: 人民网 北方传媒研究

可以说我们现在的媒介教育的重点多集中在对信息媒介影响的认知上,但对于技术媒介影响的认知的教育还处于缺失状态。我们应该意识到这方面的空白,并开展相关研究、开设相应课程加以弥补。否则当这种媒介技术结构的平衡被彻底打破,或者说某种技术的偏向超出了社会文化可以承受的范围,那么媒介环境的恶化以及其伴随的种种不良后果会使人们成为媒介发展的牺牲者。

媒介教育实施途径与方法的转变:多元媒介技术的平衡参与、环境互动模式、传播文化内省经过上面的探讨,可以得出以下推论:我们的媒介教育在实践上应更加强调受众的主动地位,更加调动受众的能动性,在实际的研究与教学中,应该促进各种媒介的参与,发挥它们的现身作用。但是要强调的是,这种媒体的实践、参与,应该是多元平衡的。

媒介生态学认为,现在人类生活的两个世界——他所继承的生物圈和他所创造的技术圈已失去平衡, 处于深刻的矛盾中。媒介生态失衡导致的如信息侵略、信息过剩、信息污染、信息匮乏等问题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破坏程度呈指数上升趋势。应对这种媒介技术结构失衡带来的种种危机的根本办法,就是将生态学中的生态平衡观点应用于我们的媒介文化之中,寻求文化的各个侧面里保存和革新两种倾向的平衡。在实践上,就是提倡多种媒介技术使用的协调,从而促使人的感官比例的平衡,维护并提升人的理性思辨能力,培育新媒介环境中传受一体的新型媒介人的信息生存素养。以此为指导,我们应该改变现在以网络媒介为中心的研究、教育倾向,而提倡多元媒介的认知与使用,尤其是发挥印刷媒介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因为媒介生态学的研究显示,以电子媒介为代表的新媒介正在使技术理性代替人的理性,而印刷媒介能够保存并发展人的理性文化。

应结合媒介技术造成的不同群体的数字鸿沟现状,针对不同的对象设置差异化的媒介素养目标,采用多样的立体、互动教育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无论是将媒介作为教育的内容,还是作为教育的工具,都要做到各种媒介的比重整体均衡且有所侧重。

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应该采用“环境互动模式”,即不仅要引导大众深入认识、全面分析媒介的信息和技术环境,平衡地使用媒介技术,也要鼓励大众参与到媒介文化的塑造当中,学习通过各种媒体正确地表达意见,发挥监察媒体的能力,在促进人与媒介环境的良性互动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在教学策略中,不但要坚持批判观点,还应引导公众进行“传播文化内省”,即在识读、使用媒体时,帮助学生从生态互动的角度反思我们的媒介使用行为会带来的文化与社会的问题。这样的最终目标就是帮助公众本着对自己、对未来负责的态度,正确地认识、使用媒体,从而实现传播生态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实现人与信息环境的共生共荣。

媒介生态学承认传播技术、符号媒介和社会文化间共生、互动的联系,并从一个更宏观、纵深、辨证的角度来探索由新媒介凸现与发展所带来传播以及社会文化问题。媒介生态学者期望用自己对媒介生态的理解与研究帮助文化或社会保持一种平衡的状态。而这些都是应对媒介化社会危机的思想资源。

因此,我们主张将媒介生态学作为媒介教育全新的理论内核。在它的媒介技术与文化互动理论的视域下,坚持生态人文主义的研究范式和教学方法,真正培育出全面素质的新型媒介人,从而在根本上遏制媒介环境的恶性循环,促进整个信息生态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注释:

[1] 对于“media ecology”的中文译名,在学界尚有争议,以何道宽教授为代表,主张译为媒介环境学。而邵培仁、陈世敏等学者则支持译为媒介生态学,而本文的两位作者也倾向译为媒介生态学。因为译为媒介环境学虽然能够突出此学说重视媒介技术的环境效应的观点,但是却没有体现出人与媒介环境的生态互动关系。因此,本文将“media ecology”译为媒介生态学。

[2] “媒介教育”在中国内地也被称作“媒介素养教育”,在中国香港称作“传媒教育”,中国台湾称作“媒体素养教育”。本文作者认为,“媒介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与提高个体的媒介素养,个体媒介素养可以通过媒介教育的有效途径来得到培养与提高。因而,将媒介素养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这一新兴学科领域称为“媒介教育”较之“媒介素养教育”更为合适。

[3] 林文刚:《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页。

[4] 同上,第12~14页。

[5] 徐永贵、梁启冰:《国内外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比较分析》,载《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6年第12期。

[6] 同[3],第191页。

[7] 樊佩佩:《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的媒介生态学》,载《国外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8] 李晓云:《尼尔?波兹曼与媒介生态学》,载《新闻界》2006年第4期。

[9] 何道宽:《媒介环境学辨析》,载《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1期。

[10] 单波、王冰:《西方媒介生态理论的发展及其理论价值与问题》,载《新闻与传播》 2007年第1期。

   上一页   1   2   3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