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被扭曲的转型:当代艺术进入瓶颈期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12-31 14:18:25 | 文章来源: 99艺术网专稿

对批评家和策展人的批评

对批评家和策展人的强烈不满在2011年尘嚣甚上,主要集中在批评家和策展人的收费和责难批评家、策展人没有为当代艺术提供学术支持。

当代艺术圈确实有一批学术水平不高甚至不学无术的批评家、策展人,甚至有一些经纪人、画廊老板、官员以批评家、策展人的名义从事欺世盗名和借艺术敛财的活动。对批评家和策展人的批评,反映经过五年的资本导向、市场先行和脱离学术的资本营销的艺术模式走到了尽头,人们厌倦了天价明星、资本恶炒、当代艺术推广娱乐化,以及唯利是图的艺术家、经纪人和拍卖业,期待有一种真正的艺术批评。

但针对艺术批评的不足以及对艺术批评的批评,仍有纸上谈兵以及表面议论之嫌。比如大家光是鞭策别人批评做得不好,但自己不身体力行拯救学术;有关批评家和策展人的职业收费,这应是商业社会有关学术职业的正常之举,问题不在该不该收费,而是如何谨守收费后的职业操守。正如伟大艺术家的作品可以卖天价,但他自己不该参与到销售环节,或者找枪手创作。

前五年新兴资本加入当代艺术,但是这些资金大部分投入市场交易环节,资本只管收割前三十年的艺术探索成果,恶炒新艺术品,但对学术和批评的基础建设一毛不拔,这不仅使前景甚好的新艺术体制变成一摊乱局,丧失了良性提升的最好时机,而且误导了社会和年轻一代对当代艺术的错误认识,比如价值观上的金钱和明星崇拜,将三流艺术家看作大师。

对艺术批评和策展的批评,实际上体现了经过市场的第一轮狂欢后,人们终于认识到一个没有批评和艺术史研究作为基础的艺术市场是没有前途的。没有一个真正的批评和学术体系的支持,光是靠资本传销和娱乐化的媒体推广,即使把一个三流艺术家推上大师宝座,这个宝座也只能霸占短暂的时光,不用很久会被赶下来。2011年人们对明星效应的疲倦症就是一个明证。

总体上,2011年预示着当代艺术三十年形成的创作、市场和体制化的初级模式彻底难以为继的落幕,主要表现在:艺术创作上,改造模仿外国语言的拿来主义效应不再,创造性的新方向尚未出现;在市场营销上,脱离批评和学术的击鼓传花式的传销和恶炒做局,以及娱乐化的艺术推广亦走到尽头;年轻一代艺术家在技术上追上了国际潮流,但在艺术思想上的学院训练尚未建立,造成他们与上两代一样,在本科期间先天不足的知识训练,既不懂西方亦不懂传统。

学术研究和学院训练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不似资本炒作可以在几年内闹成“大跃进”,但这种大跃进的结果即使达到繁荣了,也只是一个悲剧,因为大量资本收购了一堆堆垃圾作品。从中短期看,当代艺术首先要做得是整顿和加强拍卖业,加快对拍卖业的两大弊端“假价格”和“假画”开刀,在立法和监管上不让拍卖会上成为一个对社会任意说谎和制造骗局却可以不受任何法律追究的平台,才能使艺术市场成为一个促进文化繁荣的平台,但这取决于政府的行动。

当代艺术的发展进入瓶颈期,这个领域的大部分人会被堵在瓶子里,甚至永世在瓶子里折腾,只有少数探索者能最终出来。未来十年,当代艺术需要出现少数标志性的艺术家、批评家和策展人来带动艺术和市场的前进,但这种标志性现象不再可能像前二十年产生群体运动或现象了。前二十年大部分所谓重要艺术家,实际上没有能力继续突破了,这是由于他们的先天知识不足造成的,现在补课似乎也来不及了。不过,这不也不重要了,因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性突破,只要有三、五个人足已。

市场资本中短期依然会保持“宁愿出一百万买一张天价垃圾,也不出一万元赞助学术研究”的现象。不仅资本不会出现大量赞助学术的局面,国家亦不会建立庞大的基金赞助当代艺术研究,所以一切只能靠少数艺术批评家和学者的个人努力。

   上一页   1   2   3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