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别让艺术披上“功利外衣”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3-19 08:46:09 | 文章来源: 解放日报

在日前举行的全国大学校长美育论坛上, “艺术教育师资缺编四成多”话题成为与会者关注的热点。对此,有关方面表示,将从今年起逐步推进改革,以解决艺术教育师资不足、课时被侵占等相关问题。

一方面, “艺考热”逼人眼球,一些知名艺术院校门庭若市,众多考生排着长队,冒着严寒冷雨等待“伯乐相马”,个别学校的录取比例竟高达1:5000;另一方面,“艺学冷”现象普遍存在,绝大多数中小学生或投入应试大战,或奔波于择业之中,无暇接触美的教育。同时,一些投身艺考的人经过多年训练后,突然发现自己是在盲目跟风, “难成大器”;而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的一些人也发现,虽然专业不错,但因欠缺艺术人文等修养和底蕴,无法进一步实现创新,最终 “功亏一篑”。这不由得令人感叹,当今社会像钱学森这样既具深邃和系统的科学思想、科学追求,又有形象和生动的艺术创作、美学趣味之人才确实不多。

“艺考热”和“艺学冷”的并存,表面上看揭示了把艺术视为谋生手段的尴尬现实,本质上却反映了把教育和艺术机械地分开、把文化仅狭隘地理解为知识灌输而非人格熏陶的单一性思维和片面教育观。“艺术教育师资短缺”现象凸显了当前我国艺术审美教育乃至文化修养提升的紧迫性。有关部门有必要在加强针对艺术课教师的培训、选聘和重视力度基础上,进一步改革现有体制,做到标本结合、整体推进。

要让艺术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中的地位有根本性提高、作用有集聚性扩大、影响有飞跃性转变,需在制度上确保艺术教育遍及中小学、辐射各高校,推动各级各类学校重视学生的艺术熏陶。在这方面,欧美发达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都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同时,在预算、编制、课程、设施、展示等方面的软硬件标准上,应注重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做到奖掖先进、激励中游、带动后进。此外,要逐步减小应试和高考 “指挥棒”的威力,让提升人的全面素质成为教师、家长和学生的自觉意识。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文化强国”需要拥有具备较高艺术修养、文化素质的国民。用“艺学热”取代“艺考热”是落实这一要求的必要举措。当然,“艺学热”不仅仅是培养几批艺术特长生或抓几个学生艺术团,而应注重完善艺术教育师资配备,通过引入试验、演出、展示和艺术工作坊等多元化教学模式,普及艺术教育,开发孩子们对美好事物的鉴别、欣赏与呵护能力,从而让艺术不再过多担负功利性,成为人们提升修养、陶冶情操的内在需求。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