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是一个舞蹈演员最黄金的年龄,从艺术中专出来进入院团,培养两三年基本就可以成为尖子人才了,但现在对于艺术人才过度重视学历,国家没有相关制度保障,院团里留不住人心,尖子人才因为学历不高担心以后的出路。此外,专业技术不好的人上了大学后,因为有学历可以成为艺术教师,但由于缺乏舞台经验,其实影响了教学质量。"针对艺术人才教育越来越走向高学历的现状,全国政协委员赵汝蘅指出,艺术人才教育有自己的特定规律,不能一味要求高学历。中专阶段的艺术教育完全不同于一般其它技术类中专教育,有着自己的特殊情况,它是很多艺术表演人才成长的关键。
和舞蹈相似,戏曲人才也有着学历困境。据全国政协委员马博敏介绍,民族戏曲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年龄段在10-18岁,尤其是京剧、昆曲,更加强调发育前的基本功训练和变声期嗓音变化时的保护和练习,如果错失时机,人才就有荒废的可能。然而,目前戏曲中专的教学处于严重弱化的态势,戏校学生过度强调学历、忽略严格训练的情况非常普遍,产生了很多问题。如:学生入学年龄偏大,错过练"童子功"的年龄段;放假时间过长,寒暑假加上多种节假日,一年假期达150多天,冬不能练"三九",夏不能练"三伏",过硬功夫难以练就;有实践经验的优秀艺术家因为没有所规定的学历,没有正式教师资质……
目前,这些现象在艺术院校中普遍存在,结果是严重影响了艺术人才的质量,直接导致现在艺术院团普遍缺少真正优秀的中青年接班人。为此,马博敏委员建议,从现实管理体制出发,在教育部建立艺术中专管理机构,明确管理主体,在根本上强化对艺术类中专的设立、体制、教学、投入等方面的管理。赵汝蘅委员则建议对艺术人才的退休年龄进行重新考量,可参考国外经验为他们建立第二职位基金等,目的是让艺术人才安心,这样才能留住人才,并有利于他们专心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准。
"从戏曲来看,总结以前科班制的育人经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戏校的培养方式以及国际上同样需要从小培养的芭蕾舞学校的训练模式,大中专十年一贯制的教学学制是比较符合戏曲人才培养规律的学制:从10岁到20岁,高质量地完成戏曲的全部学业,最后得到戏曲教育的大学文凭。这样的学制可以使戏曲专业学生早进校、早毕业,有实授、有学历,把最好的青春年华还给舞台。"马博敏委员还建议,在全国选2-3个院校试点。
全国政协委员王次炤也认为要明确划分艺术人才培养和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界限。根据办学条件区分学校的办学职能,根据艺术人才培养和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不同办学目标,确定各自的培养计划和教学方案,以确保各类艺术人才的培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