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艺术 主流声音 您的位置: 首页>观点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画道之“悟”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3-21 19:38:03 | 文章来源: 美术报

中国画有许多关于精神体验的内容,如“天人合一”、“道器重”、“气韵”等等,大多说得很玄。如果实践没有达到那个地步是很难体会到其中的真谛,这就像学佛的修行,一步一个境界,都得用修行实践的功夫去验证。而这个体验往往又因人而异,各不相同。

从生活到创作,也是一个修行的过程。古人有“寻诗”的说法,关键是这个“寻”字,诗意存在于生活之中,你不寻它是不会来的。即使寻了,不经反复思索,也不会获取诗情画意的。这正如禅家在“参”的过程中,有的苦行大半生,而无所悟一样的。首要的是作为主体要带着寻觅的眼光,带着思索,带着心中的激情,真诚而执着地与自然互相交流、互相对话。修禅者常能从一花一鸟一石中开悟。虽然感悟是十分困难的,有的就发生在不经意间,这一悟之间包含着契机,包含着“亲见”与体验和思索,更包含着长期思想的、知识的积累。

画家要首先保持宁静、淡泊的心态,把写心抒情放在第一位,把绘画当作一种非功利性的娱悦活动。常把自己的心移情与物,与花木鱼虫同悲同乐,才能充满感情去表现它,由客观为主,转化为主观为主,最后达到“主客观的统一”。从生活实践到意象的酿造,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要靠平常积累,要眼勤、手勤、下苦功。二要有选择,要寻求最具特点、最精彩的部分,古人言“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二三枝”。三贵在坚持,认真观察研究事物的内在规律,才能寄予感情。

深入生活寻找角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成功的画家都是有着与众不同的审美角度,不随大流,高人一筹,用自己独特的审美追求采撷生活之精华,化平凡为精奇,进行加工创造,这就是所谓的“独辟蹊径”。如潘天寿先生,在别人未留意处,非常平凡的山中野花上,精心下功夫,取得了成功。当然,因诸多因素制约,尽管有许多人一生都没有找到自己的角度和语言,但若主观上不去奋力追求,更是一事无成。

梁丹雯 暖日和风

常言道“画如其人,言为心声”。这“如其人”当然不是指所画的像画家本人的外貌,而应指内在,即自身的修养因素。纵观历史,绘画上凡是有识之士,有造诣的艺术家,都是很注意自身的人品和修养的,而他们的作品,也必然会如实地表达和反映出各自的人品与修养。文征明也说“人品不高,用墨无法”,人到高处,画品才能高。庸俗浅薄的人,不可能搞出格调高雅的作品。

不同的作者由于各自的经历、修养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艺术作品。如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朱耷落款自号“八大山人”时,总爱把这四字连写成“哭之”或“笑之”,独具特色又极富个性。联系到朱耷从皇亲国戚而沦落为出家和尚的坎坷身世,就不难使人从其字画中,领略到一个末代皇族的贵裔那种国破家亡的大悲大痛之情、愤世厌俗之感;孤傲冷逸之态、磊落抑郁之气,具有铁骨铮铮不可诲的民族自尊心。可以说,八大山人的字画,正是他性格的体现与内心世界的独白,是一个满怀悲愤,满襟抱负又无法施展,无力与社会抗争时那种被强烈压抑着的真切情感的艺术再现,真可谓见画如见人。

艺术品的价值在于它的精神价值,而精神价值是靠艺术家本身才智、技艺、对生活的理解及内在的知识修养借助作品反映出来的。既然艺术修养在作画过程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作为从事绘画艺术的人,就一定要注意它、重视它,培养它、加深它。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石涛更明确指出“搜尽奇峰打草稿”。在创作过程中,画家的品德、修养、气质,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理解程度,都将毫不掩饰地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出来。这就要求画家们多读书,从专业自身跳出来,广见博识,以文学、哲学做坚实的后盾,从姐妹艺术中加以广泛借鉴,融会贯通,吸收古今中外艺术的优美,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作品。运用艺术家敏锐睿智的眼光和博大深笃的胸襟,审察人生与万物的灵通幽微之处,以绘画的一笔一墨去体现。这样作品就能达到一种很高的艺术境界。董寿平主张:“从事绘画的人要多读一些文学、历史。要读一些哲学书、读一些古代的太极阴阳学说、读一些现代的唯物辩证法。因为绘画与哲学有密切的关系。”黄宾虹、齐白石的晚年变法,是认识上的飞跃,更是意识与实践的升华。实践证明,艺术家的最后成功,绝不单是技法较量,而是综合艺术修养的较量。没有广泛的知识、深厚的修养,绘画技艺再高,也不能创造出高境界的作品。黄宾虹先生说:“一个真正有出息的画家应当在人品、学识修养上全面发展。”

对艺术家来说,真情、功力、修养、见识,四者缺一不可。历代有成就的绘画大师,都是大学问家,诗、书、画、印皆精,是必备的文化素养。实践证明:技法经过苦练,容易学到手,而创作,尤其是风格面貌的追求,就非功力之所能。博闻强记、知识的积累、增强文艺及文化修养,是作为一个画家更为关键的修为。陆游“工夫在诗外”的诗论就是这个道理,是至理名言。如吴作人先生,艺术功底深厚、国画作品格调很高,这与他非常重视绘画之外的知识积累不无关系,在南国社时,除了戏剧舞台美术,还参加演出与音乐伴奏;他在皇家美术学院,还获得了雕塑构图第一名。他还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文学著作。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创作中高屋建瓴、秉一总万,用宏取精,更深邃地洞察生活。

知识修养是肥沃的土壤,绘画作品是土壤里生长出来的花。如果离开了内在的文化修养,只能徒事笔墨的玩弄,把形象表面化、简单化。艺术上也就沦为浅薄。当然,在绘画作品中,我们不能只强调艺术思想性,而忽视其技艺,如果画家的基本功不行,有再好的想法也无法去表达。因此,理论与实践是不可分割的。

艺术是一种神奇的创造,它取之于造物, 又升华了自然,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家无疑是精神宝藏的开采者、冶炼者。但艺术家之所以有别于一般的精神产品制造者,是因为他具备了将普通人眼里的原始物质材料和简单的美术元素创造成可供审美享受的艺术品的本领。这种本领是不断积累、不断创新的结果。我想,用心体验,至真至诚,提高修养这一古之绘画创作的精神内核, 无疑也应是当今绘画艺术创作的根本之“道”。

下一页逻辑与心态
上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