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传统雕漆工艺走进大学校园引发的思考
被誉为北京工艺美术“四大名旦”之一的雕漆工艺,日前随着著名雕漆大师文乾刚的走进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而再一次将诸多莘莘学子的视线聚焦在传统工艺美术上来。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文老以工艺大师的身份的走进校园,并非简单的向学生介绍传统工艺之概略,而是连同他几十年的雕漆手艺亲临教授于象牙塔,向同学们传授雕漆“真经”。通过授课向同学们讲述了传统雕漆的技艺,与同学们座谈交流、展示作品,亲身示范等方式,使得众多大学生在近距离与古老技艺亲密接触的同时,也更多的勾起了同学们对于古老文化的好奇与兴趣。此次大师教学活动将持续一个月,在学时安排内,文大师将系统的把雕漆的制作工艺介绍给学院学生,并指导实践,再现活艺术的魅力。
在首师大美术学院的学生印象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与传统大师零距离接触了。下设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工艺与材料实验室是实现有之学生这一愿望的基地。带头人胡远老师近十多年来一直从事传统工艺的实践教学,将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门类逐步引进到大学生的日常课程,不断邀请名师大家亲临学院实地教学,给同学们以最直接的技艺授课,曾先后开展了磁州窑制作、玻璃工艺、金属工艺、首饰工艺制作等传统工艺美术课程,使得学生在获得文化补给的同时又锻炼了动手能力,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也进一步强化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而这类课程也成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特色课程之一,并且力争通过此类课程的开展与实践,来配合北京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以及对工艺美术文化层次的保护与传播,为北京市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学院贡献。
以上所述,对于保护传统优秀文化无疑是件好事,这反映了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学院对濒临文化一种危机感的认同与保护意识的提升,也是一种社会文化责任感的直接表现,是值得社会肯定的、有意义的活动,其形式也是应当提倡与进一步扩大规模推广的。但就是这种推广,似乎还存在着现实的问题,引起思考。
近年来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与保护,越来越多的传统手工艺生存状态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许多古老而又面临失传的文化的象征、文明的符号又重新被人们所认识并逐渐熟知,尤其在北京这个拥有千年文化积淀的六朝古都,传统手工艺的种类更是纷繁多样。既有像“玉器、牙雕、景泰蓝、雕漆”这样高雅的工艺品类,又有诸如京剧脸谱、蛋雕、毛猴、面塑、泥人、糖画、剪纸、绢人等等广为大众所喜爱的手艺品种,这些或高雅或通俗的艺术的繁荣是我国文化整体的有力补充,更是文明的直接展现。但由于这些传统的手工艺都是口传心授而流至后代,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老的手工艺人的故去,使得这些传统的文化的实物载体在逐渐消失,这也就加速了我们对此的保护力度与挽救的进程。
对于传统工艺的保护,以工艺美术为例,它的保护与继承问题,说“刻不容缓”是一点都不为过的。从各个层面的因素所引发出的种种问题,使得此类艺术在当今社会的发展显得有些步履维艰,如何寻找新的出路,在诸多山穷水尽因素的制约下,去找寻自己的“又一村”,成为诸多问题之首。而以上所举的高校学院派对传统工艺门类的主动接纳似乎使得我们看到了工艺美术发展前途的曙光。
但是这种“曙光”式的保护与拓新之路进程似乎也在面临着窘境。据笔者所知,目前北京众多高校中真正开设有与传统工艺美术相关专业的学校寥寥无几,像首都师范大学一样开展类似活动的高校更是少之又少。而唯一的一所工艺美术学院也在前些年并入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至此北京没有一所纯正的工艺美术学校,即便有些许专科学校,其实师资往往又难以达到真正工艺美术的要求。工艺美术大师和技艺传承者也还未完全走入大学,只是以开办工作室的形式进行着新时代“作坊”式的工艺制作,没有形成将传统工艺带进大学的一股社会文化的合力。而即便有大型的工艺品公司,现在也不再以追求艺术为首,而成为商业利益第一了。这种社会大环境的制约正在越来越直接的影响到传统手工艺的生存。为此无论是政府的扶植,还是工艺美术行业自身的崛起,都在努力找寻新的出路,在使得文化遗产得以继承的同时,再现当下科技发达的时代创造出新的艺术价值,保护艺术价值的同时提升艺术价值。
由此而引出的关于工艺美术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更好地去完整或部分地将古老技艺与文化内涵的双重继承问题,如仍按照以往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在当今社会很显然不能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虽也有些专科教学,但对于学员的素质与继承能力又有着诸多问题的存在,明显的表现就是这种方式容易造成单纯的流俗于文化形式的传递,遗失的是文化内涵自身,高层次的继承不够,所以往往出更多匠人而非工艺美术艺术家。
真正能够实现让古老工艺恢复活力并得以发扬的最佳形式之一,笔者看来,就是应该举办类似篇首所述及的活动,而从长远来看则是应主动将工艺大师和他们的技艺真正引入大学,引入中学,甚至引入小学的教育当中去,并让其在学院扎下根来。转变并创新教学内容,将讲座式的教学逐步转变成选修课程形式,将选修课程逐步转变成必修课程,设立专门的工艺专业,逐步规范化、规模化,在众多文化因素滋养的环境下,以工艺美术带动形成新的学院文化环境,继而形成一种传统,同时吸纳学院文化养分,形成一种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传统继承与实践创新、文明传统与文化主流的三重互补之效果,以达到传统优秀工艺文明的真正复兴。
我们说当今社会学习外语之风往往打着与世界接轨的旗号,照这么说那拥有百年、千年文化意义的传统的东西怎么就不能以“不忘本”的旗号走进我们的学习中去?或许在古代一位社会性质所限,工艺家的地位往往被士族所蔑视,以下九流为之不屑,那么在当今社会已经完全接纳工艺家、完全可以肯定工艺美术大师的时代,我们若再不重视新形式传统继承的路子,不将其引入课程教学,岂不又是变相的对工艺美术的贬低和对真正文化的背弃么,与上之对应难免有数典忘祖的嫌疑。
至于具体将工艺美术引入高校后,不是将其“束之高阁”而从此万事大吉,除上述所列及之如何进展外,其实重要的还是应通过学校这一有利的载体,利用现有的先进科技技术,在传承古老技艺的同时逐步梳理和建立起有关工艺美术“技”和“艺”的档案库存,建立永久的、后人能因此得以站立的“巨人的肩膀”,对于祖先、对于后来人也算是有个合理的交代,这才是文明向前的标志,也是工艺美术在当今形势中繁荣的基础。也只有北京乃至全国的高校都有如此之决心,古老的文化才会焕发新的生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才会做的更彻底,工艺美术才会走得更远,影响更远。这是为我们所期待的。
作者:梅松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