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艺术 主流声音 您的位置: 首页>观点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没有开幕式的展览不跌份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4-16 01:36:41 |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 美术周刊

文/谢海

 很多年前,我们美术行业里突然多了一个行当,叫策展人。原本,策展人并没有现在这么多的误解,他们负责调研、创意、决策和实施的工作,这是一个很学术、很累人的活儿。后来,随着艺术市场的兴起和火箭式高速发展,策展人的性质和势力范围越来越不靠谱,我们对策展人的理解也变成了:会弄钱的人、人脉关系特好的人、文艺界的兄弟姐妹不跟他混就很难出道的人,至于调研、创意、决策和实施等硬指标反而不重要了。

 当然,不管是好的策展人还是蹩脚的策展人,也不管他们调研、创意、决策和实施的深度如何,最能让主管部门和投资人直截了当地看到的就是实施。文化项目的实施无非两条:一是现场感,二是活动后的社会效益或者经济利益回报。后者一时半会儿是看不到的,所以现场就变成了关键。艺术品展览和歌舞表演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得懂的,所以现场感的关键的关键在于开幕式的SHOW。

 很长时间里,展览是一个怪异的游戏,不管是官方的还是非官方的,它是在展览之前的一个仪式,像饭前的祷告一样。以前我做策展人的时候,写策划报告一定要突出展览的意义和目的。后来,策划报告慢慢地将开幕式流程越写越夸张,细到受邀来宾的名衔、各位重要来宾在主席台的位置及讲话的讲稿和时间长短、主持人的串词,甚至是来宾的参观路线、被拍摄的角度等等。当然,这还不包括如何请领导、请嘉宾。希望请来的领导和嘉宾说什么样的话、表什么样的态等更是“不能说的秘密”。再后来,我决意不再做那些我不愿意做的事了,因为在我看来策展人沦为“办公室主任”对于我多少有一点大材小用。

 为什么我们还如此矫情地热衷于搞开幕式呢?因为我们怕领导和投资人不高兴——怕他们看不懂,怕他们来了没事做冷落了他们,还怕媒体人写不出稿来……所以,现在的展览告诉我们:主席台上的嘉宾们基本上就是两种——不懂艺术的人和比参加展览的艺术家谱更大一些的人。当然,也顺便告诉了平面媒体人在写报道的时候要一定写上“某某领导和某某专家学者参观了本次展览”句式,视频媒体在报道时要注意某某领导出镜不出声。事实上,谁都知道一个展览的开幕式办与不办和展览的最终成败没有关系。但是,国人要面子,人家有的我不能没有,巴不得能像奥运会那般把世界各国领导人都请来才罢休。正因为如此,站在开幕式台前的听众会发出感慨:噢,原来这哥们也是一个外行!

 我不反对策展人在推广展览的过程中有一些合理的操作,也不是希望所有的展览都不要办开幕式,这里有一个度需要把握,展览的成败是靠思路、作品说话的,而不是把所有的能量耗费在开幕式上。比如,可以把节省下来的能量去多想想开幕式一结束展厅为什么门可罗雀?再说,开幕式办得再牛也牛不过张艺谋。所以,展览碰上开幕式可办可不办的,还是不办为好。没有开幕式的展览不跌份,展览的作品不好,即便让2008个人击缶、2008个弟子抖着竹简高声念“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也没用。

 过去结婚一定要办酒席,现在不少年轻人不办仪式,拿一个小本就住在一起。现在也有不少画家办展览选择开幕酒会或者干脆没有任何仪式。有开幕式的展览和没有开幕式的相比,我更喜欢稍显稚嫩却诚恳十分的展览。只要展览好,不一定都要弄一个什么叽叽歪歪的开幕仪式。很多时候,开幕式除了增加展览成本外,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功用。说起来很是残酷,一场展览的策划和运作在商业利益挂帅的当下,开幕式注定与艺术无关,这也是一个很尴尬的事情。

 不做噱头噱脑的展览开幕式,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展览上还是好办的。为什么怪观众们把展览当成社交的场所?其实就是因为没有创作出真正让观众爱看的作品,也没有让观众眼前一亮的创意。展览最终要让观者满意,否则,开幕式做得再体面,那只能让极个别人舒服,和展览的本义相去甚远。如果展览的目的只是为了个别人,那是艺术的阴谋,我们这里所讨论的一切都是废话。(作者系资深策展人)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开幕式现场
· 炎黄艺术馆馆长何炬星在开幕式上讲话
· 艺术家史国良参加开幕式
· 开幕式之前
· 开幕式
· “吴冠中捐赠作品展”开幕式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