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摩尔失窃的雕塑《斜倚的人形》(资料图)
最近有一则刊登在英国报章内页的新闻,不留意看还以为是一般刑事案,却是近代艺术史上一条深刻的疤痕。警方相信著名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在2005年遭盗窃的一座铜像,已被熔成废铁出售到中国。
亨利·摩尔爱雕人体,尤其喜欢把女人身体加以艺术扭曲,雕得歪歪斜斜。新加坡华侨银行就收藏了他的其中一座《斜倚像》,和消失的铜像属同一个系列。
新闻中提到的数字是重点。不见的铜像重两吨,长三米高两米。盗匪如何在避人耳目的情况下运走巨型雕塑是个大谜题。价值300万英镑的艺术品,沦落为少过1500英镑的废铁,更让人无限唏嘘。
艺术无价。但打从人类懂得欣赏艺术那天起,艺术就不曾和金钱脱离关系。历史上的天才艺术家如西班牙的委拉斯贵支和意大利的提香都靠皇室育养。如果没有梵蒂冈教皇的赞助,米开朗基罗也难完成西斯廷礼拜堂的壁画。
记得去年9月的伦敦,当次贷危机成为媒体焦点在街头巷尾引起恐慌的同时,“新英国美术”代表人物达明·赫斯特(Damien Hirst)的作品却在苏富比艺术拍卖会中以111464800英镑的拍卖总额创下空前的纪录。
如果艺术也有《福布斯》富豪榜,赫斯特毋庸置疑稳坐龙椅宝座。他的作品以耸动闻名,腐尸味很重,鲨鱼和牛等动物的死尸都是主角。个人不是赫斯特的粉丝,总觉得艺术一旦铜臭味太重,容易流失创作的本质,转移公众视线。镶金的牛尸和镶钻的骷髅,也许是赫斯特对艺术商业化的一种聪明自嘲,但如今人们只谈论他的作品镶了多少K金多少卡拉钻石拍卖额达什么天文数字。他用甲醛溶液浸泡动物尸体要表达的是什么,已无人问津。
艺术有价。令人遐思的是,既然窃取摩尔雕像的是富有组织性的艺盗集团,为何不把雕像售卖给收藏家,而宁可小赚卖到中国去?盗贼不识货也许是最简单的解释,但我猜想他们或许是一群地下艺术家,因看不过眼赫斯特等艺术明星的商业手段,而决定以盗窃艺术品做一场行为艺术表演,对当代艺术的消费主义作出最大的讽刺。
艺术无价。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被熔化成废铁,满足新兴超级经济体巨大的工业胃口,也还能卖个1500英镑。已故的摩尔前辈如果在世,会不会一笑置之?
(摘自新加坡《联合早报》 作者: 沈帼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