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艺术 主流声音 您的位置: 首页>观点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被历史选中的艺术品守护者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6-19 15:09:09 | 文章来源: 世艺网专稿

6 巴特勒家族:17世纪古瓷收藏世家

明代万历青花仙鹤图克拉克瓷碗英格兰巴特勒家族收藏.

一直以来,迈克尔·巴特勒都是以外交官的形象出现在公众的眼中。他在1971~1985年间担任英国驻欧共体(欧盟前身)常任代表,是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的亲密工作伙伴,亦是英国首相布莱尔的外交顾问。他出色的外交成绩,使他获得了英国爵士爵位。但是迈克尔·巴特勒还有另外一层重要身份——以收藏和研究17世纪中国瓷器而著称的收藏家、学者。半个世纪以来,他收藏了上千件17世纪古瓷,数量及精品都为世界第一。

50年前,迈克尔·巴特勒还是一名事务繁重的外交家,在各个国家及城市间奔走是他日常工作。1959年,他再次回到伦敦,在距离伦敦两小时火车路程的多赛特买下一处18世纪英国乡间别墅,别墅的房间内,空着很多架子。迈克尔·巴特勒觉得应该用东西把它们填满,同时也是装饰房间的需要。于是,他来到了伦敦苏富比拍卖行。一个装有6件中国古代的陶瓷的盒子吸引了迈克尔·巴特勒的注意,这6件陶瓷形状类型各不相同,很明显是零散的瓷器被装成一盒拍卖。迈克尔·巴特勒很喜欢其中一件康熙年间的景德镇绿釉竹节酒壶。小巧可爱,造型优雅,为了它迈克尔·巴特勒把整盒瓷器都买下来了。这是迈克尔·巴特勒收藏的第一件瓷器,当时的他对瓷器还一窍不通,完全不清楚它们的价值和意义,是绿釉竹节形壶的型质美打动了他。之后,他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在不同的地方购买瓷器,由于工作之便,迈克尔搜集瓷器的脚印遍及全球。

当然,开始的20多年,迈克尔·巴特勒还不能分辨各个时期瓷器的不同,只是觉得某件瓷器非常漂亮于是买回家,对它的烧制年代,瓷器上描绘的图案及所蕴含的故事没有留意。直到1981年由香港东方陶瓷协会主办的“17世纪转变期瓷器及其先驱”展览的举办,是他瓷器收藏历程中的一个转折。迈克尔出借给展览方30件藏品,但是,与其他展品相比,他的藏品相形见拙,他深深的爱上了17世纪古瓷。从那次展览之后,他把自己原有收藏的16世纪和18世纪的瓷器都卖掉了,开始专门收集17世纪的瓷器,并且真正开始对这一时期的瓷器进行研究。迈克尔开始从一个纯粹欣赏瓷器外观的外行收藏者逐渐转型为瓷器研究专家。

17世纪,即明末清初这一段的中国瓷器史长期以来一直被误读。万历后期(1607年左右),政局不稳,由于官窑耗费巨大,而被下令停止烧造。此后的100多年中,民窑作为主要的瓷器烧造力量为国内市场,尤其是欧洲及日本市场烧制了大量瓷器。在这一时期,大量瓷器从“海上丝绸之路”销往欧洲各地。据统计,仅荷兰东印度公司从1602年起的80年中就贩运了1600万件瓷器。这些外销瓷中存在着大量精品,而且风格造型上颇多创新。比如青花颜色较前代更为亮丽,达到“青分五色”的标准;瓷器上的装饰题材突破了皇家用瓷的单一面貌,出现了丰富的人物山水画,并且瓷工以民间木刻版画为底稿,将很多戏曲小说的故事作为瓷器装饰题材,《西厢记》、《水浒》人物及神话传说成为瓷器装饰的主要潮流;然而由于这时期的瓷器大量以外销瓷为主,留存国内的多是烧制粗糙,器型笨重,颜色不规整,影响了国内陶瓷界对17世纪民窑烧造水平的判断,17世纪陶瓷被严重忽视。

迈克尔·巴特勒是17世纪瓷器历史研究的最早倡导者和研究者之一。他研究的最大困难之一是被人误读的17世纪古瓷几乎没有任何相关文献可供参考。在1981年以后的28年中,他主要是通过比较各个时期瓷器的不同来确认它们的烧制年代,进而归纳出这个时代瓷器烧造的特点,从而根据它的纹饰、器型、图案进行研究。除了研究自己的瓷器藏品,他也曾到过上海博物馆及北京故宫博物院看过两院收藏的17世纪的瓷器。1985年,他从外交职位上退下,转而担任英国国立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董事会理事。该博物院珍藏的中国陶瓷质量高、品种齐全,并且它们入藏日期早,年代明确。在担任理事的12年时间里,迈克尔每周不落地钻到博物院的瓷器中进行比较研究,并且与博物馆里的专家频繁接触。他对于17世纪陶瓷的兴趣和多年不断的学习和研究使他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1986年,迈克尔·巴特勒出版了关于17世纪瓷器的第一本图录《中国转变期瓷器(1620-1683):巴特勒藏品展》。1990年,出版了《巴特勒家族藏17世纪中国瓷器》。2002年,出版了《顺治瓷器》。这些书籍现在已经成为研究17世纪中国瓷器的重要参考资料。

迈克尔·巴特勒独爱收藏17世纪古瓷,他喜爱民窑的真实感与独有的生命气息。在巴特勒看来,民窑才是真正的艺术品,它们“多变、创新、美丽”。巴特勒非常珍爱这些藏品,他曾经失手把孩子摔在地上,却没有不慎摔过一件瓷器。在巴特勒英国乡间别墅的花园中,有45个专门为存放着上千件瓷器而造的架子,每一个架子上都有大小高低不同的格子,每个格子都会上锁,瓷器被妥善放置在里面。如今,年迈的迈克尔·巴特勒已经将自己藏品中的绝大部分传给了自己的四个子女。他的孩子们同样也在不断学习如何鉴赏和研究17世纪瓷器,巴特勒家族对17世纪中国瓷器的收藏和研究不会停止。如巴特勒所说:“我将尽可能地把17世纪中国瓷器收藏齐全,我的子女们也会延续收藏和研究下去。”

  7 洛克菲勒家族:收藏惠利后人

洛克菲勒

提及近现代和当代美国史,人们难以避开洛克菲勒家族:标准石油公司、洛克菲勒基金会、大通银行、现代艺术博物馆、洛克菲勒中心、芝加哥大学、洛克菲勒大学,甚至包括“911”中被摧毁的世贸大楼。美国洛克菲勒家族的财富盛名,用“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来形容绝不为过。美国权威财经杂志《福布斯》对照历年来的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将所有人的个人资产转化为2006年的美元计算得出约翰·洛克菲勒是美国历史上最富有的人。如果今天他仍然健在,他的个人资产将达到比尔·盖茨的数倍。

约翰·D·洛克菲勒(JohnD.Rockefeller)从父亲那里以一分利借来的1000美元开始创业,之后,投身投身炼油企业,并逐渐做大,他的美孚石油公司几乎控制了美国全部工业和几条大铁路干线。1882年,它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托拉斯。后来,洛克菲勒财团又形成由花旗银行、大通—曼哈顿银行等四家大银行和三家保险公司组成的金融核心机构,这七大企业控制全国银行资产的12%和全国保险业资产的26%。这些资产成为洛克菲勒家族艺术收藏的坚强后盾。

老约翰·D·洛克菲勒虽然一生积极参与文化、卫生与慈善事业,但并没有在艺术收藏方面投入关注。所以洛克菲勒家族真正介入收藏是从第二代开始,也就是他惟一的儿子和继承人小约翰·D·洛克菲勒和他的妻子。尤其是小约翰的妻子艾比,由于很早就开始接受优良的教育,并受到父亲的熏陶,拥有良好的判断力,所以收藏了大量的艺术精品,是一位优秀的艺术收藏家。小约翰共有6个子女,姐姐芭布斯最大,其他都是男孩,从大到小分别是约翰、纳尔逊、劳伦斯、温斯罗普和戴维。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们对艺术品都有很深的感情,除了在遗产中获得的艺术品外,他们也时常扩大自己的收藏。整个家族在艺术品上的嗜好,促成了著名的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创立和壮大。

MOMA于1929年5月建立,他是艾比个人藏品的收藏之地,它的营建和收藏品管理主要由洛克菲勒家族财务支持。艾比的审美洞察力、行政能力得以在博物馆的管理过程中充分展现,她的努力对于MOMA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到了20世纪的四五十年代,艾比·奥尔德里奇·洛克菲勒的儿子纳尔逊·洛克菲勒是现代艺术博物馆的赞助者,他亦曾称此博物馆小名为“妈妈的博物馆”。而劳伦斯、戴维也不遗余力的支持MOMA的成长、壮大。

得益于洛克菲勒家族的支持。经过80年岁月的洗礼,如今,MOMA可以与大都会博物馆相媲美,虽馆藏少于前者,但在现代艺术领域里,该馆拥有较多重要的收藏,是世界上最杰出的现代艺术收藏之一。现代艺术博物馆目前已拥有馆藏个人作品超过15万件、2万多部电影以及4百万幅电影剧照。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梵高的《星空》,毕加索的《亚威农的少女》,达利的《记忆的永恒》,莫内的《睡莲》,马蒂斯的《舞》,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爵士乐》,塞尚的《沐浴者》,卡萝的《断发的自画像》。此外还有不少美国现代艺术家的经典作品,如杰克森·波洛克、乔治亚·欧姬芙、辛蒂·雪曼、爱德华·霍普、安迪·沃荷、尚·米榭·巴斯奇亚、岑克·克罗斯、雷夫·巴格许与贾斯培·琼斯。现代艺术博物馆同时也是将摄影艺术纳入馆藏的重要机构,收入了不少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的杰作,并将这一范围扩展到电影领域,使MOMA成为美国电影与影片收藏的重镇。该馆也针对设计作品开始典藏,包括有野口勇的设计产品、乔治·纳尔逊、保罗·拉兹罗、埃姆斯夫妇等设计的椅子、灯具。还包括一些科技收藏,小从第一个能自动调整角度的滚珠轴承,大至一台贝尔47D1型的直升机。

MOMA的收藏为美国的民众提供了广阔的视野。近年,MOMA一年的访客数约为250万人次。如今,洛克菲勒家族已经是第6代了,他们仍然在各个领域非常出色并一直保持着对艺术收藏的兴趣。除了建立和赞助MOMA,洛克菲勒家族还具有丰富的个人收藏,这些收藏或以他们非盈利组织的名义,或以私人的名义进行展出,非常的宝贵。他们在艺术方面世代的努力,不仅使自己的子孙和家族从中得益,更对美国民众的艺术教育产生了及其重要的影响。他们的财力得以惠利于后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洛克菲勒家族是不朽的。

8 玛格家族:友谊带动收藏

20世纪初期的法国正值战争时期,经济一片萧条,物资供应严重不足。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女人竟然在自家的家具店里卖掉了一位艺术家所有的画作。她便是20世纪显赫的艺术收藏家和艺术商人,玛格集团的创始人艾蒙·玛格(AiméMaeght)的妻子。正是这次偶然的机遇使艾蒙·玛格一家与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以后,艾蒙·玛格经常往返于法国南北之间,到巴黎寻找画作,然后再带回戛纳出售给自由区内的收藏家们。随着与艺术家的不断深入接触,艾蒙·玛格逐渐成为了许多艺术家的朋友。1945年6月,艾蒙·玛格开办了自己的画廊——玛格画廊。并且逐渐成为波纳尔(Bonnard)、马蒂斯(Matisse)、米罗(Mirò)、夏加尔(Chagall)、布拉克(Braque)、卡德尔(Calder)、莱热(Léger)、贾克梅蒂(Giacometti)等艺术大师的独家代理人。而艾蒙·玛格的大儿子阿德里安·玛格在两次赴纽约学习和工作期间认识了美国很多天才艺术家,使玛格家族的经营和收藏范围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

随着玛格家族与艺术家之间关系的日益紧密,艾蒙·玛格越发的感觉到他不能只做艺术品的交易商。在美国参观了很多基金会、博物馆之后,艾蒙·玛格的脑中概念越来越清晰,他要建造一个既可以盛放自己大量收藏的地方,同时也可以为艺术家提供一个工作和交流的空间。这就促成了一个私人现代艺术博物馆——玛格基金会博物馆的诞生。

玛格基金会博物馆位于法国尼斯附近的著名度假胜地圣保罗·旺斯,于1964年建成。世界建筑大师约瑟夫·路西·塞特(JoesphLluisSert)的设计使这个艺术圣殿带有某种加泰罗尼亚风情。其著名的现代艺术雕塑花园,是由贾科梅蒂、夏加尔、米罗、卡德尔、布拉克、莱热等艺术家共同创作完成。米罗的巨型白色抽象雕塑像是玛格的守护神,已经被游人摸得光亮;布拉克设计的水池与波尔的浮雕相辉映;美国艺术家卡德尔的巨型动力艺术雕塑《mobileart》在树林中耸立;而瑞士艺术大师贾科梅蒂摆设在庭院的雕塑作品也有52件之多,件件价值连城。在法国,这是第一个由艺术家亲自参与建筑构思,并共同设计完成的私立博物馆。它呈现的不仅是全新的现代建筑风格,更是一种新的思想、新的表达方式、新的生活。

可能很多人会奇怪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著名艺术家从年轻时就直接、长期的与玛格画廊合作。也许米罗的经历可以给我们答案。当时法国的一家画廊不想与米罗合作,米罗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艾蒙·玛格卓越的艺术眼光洞察到米罗艺术作品的价值,给米罗一些资助,并代理和收藏了他的作品。从此,米罗便与玛格家族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每年大概有四个月是住玛格家里,玛格家族为米罗设立了工作室,他可以进行各种创作。玛格家族爱米罗的作品,认为米罗的作品是他精神上完美的表达。而米罗也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对待玛格家族的成员,每个圣诞节他都会送给孩子们礼物。如此紧密的联系,玛格家族能够成为世界上收藏米罗作品最多的收藏者也就不足为奇了。

经过玛格家族半个多世纪的努力,玛格博物馆已经积累了数万件藏品,不仅有贾科梅蒂的雕塑,还包括米罗的全部版画创作及150件雕塑,夏加尔最大的一幅油画也收藏在其中。除了常设馆藏展览外,玛格博物馆每年也会策划3至4个不同主题的临时展览。玛格博物馆的建筑设计、藏品及相关展览吸引了国内外大批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参观游览,自开放至今每年接待约20万人次。此外,博物馆的艺术收藏还经常出借给欧洲及美国的各大艺术博物馆。

在收藏传统艺术品的同时,艾蒙·玛格也一直为影像所吸引,并灵敏地意识到了这种新媒体的重要作用。从1961开始,艾蒙·玛格陆续邀请同时代的著名导演为艺术家拍摄纪录片。这些纪录片记录了米罗、贾克梅蒂、塔皮埃斯等艺术大师的创作片断和生活点滴,为后人留下了保贵的素材。

除了收藏与艺术品交易,玛格家族的业务还扩展到了出版领域。玛格出版社在欧洲以独家代理当代艺术名家的版画而著称。艺术家们通常受邀前往玛格出版社设在巴黎的工作室进行创作,不论是最传统、最现代、最前卫的艺术探索,在设备和技术上,玛格均可以满足艺术家的创作要求。玛格出版社已出版了米罗和贾科梅蒂的全套版刻作品。玛格出版社被公认为全球版刻和石版刻艺术发行领域最重要的出版商。

60多年来,玛格一直坚持自己的审美眼光,并带着开放的态度进行艺术收藏和国际艺术交流活动。如今,玛格家族的第三代负责人悠悠·玛格(YOYOMAEGHT)致力于全球范围内的艺术策划和推广活动。今天,玛格画廊代理的当代艺术家已跨越了多个文化背景,比如,中国艺术家丁雄泉,日本艺术家黑田明(AkiKuroda),意大利艺术家戴而雷(MarcoDelRe),土耳其艺术家库而比斯(SelmaKurbuz),西班牙艺术家瓦尔代斯(ManoloValdes)。这些艺术家都成为马格家族合作伙伴和朋友。

总之,是玛格家族对艺术的热爱吸引了艺术家。他们之间友谊和相互的信任、扶持,最终缔造了一个艺术帝国,使玛格家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当代艺术收藏家族之一,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9 萨奇家族:收藏的全球扩张之路

查尔斯·萨奇(CharlesSaatchi)生于伊拉克的一个犹太家庭。查尔斯·萨奇4岁的时候,举家迁往伦敦。查尔斯·萨奇在一家叫Chris′sCollege的学校里开始了学习生活,并表现出了对收藏的兴趣,他收集了众多超人漫画书和自动点唱机。17岁那年,可能源于一种奇怪的阅读困难症,他离开了学校。1970年,查尔斯·萨奇与胞弟克里斯·萨奇成立了萨奇兄弟广告公司。萨奇兄弟以独到的设计眼光和卓越的经营能力,迅速在英国广告界崭露头角。1978年,他们设计制作的竞选广告,为撒切尔夫人当选英国首相立下汗马功劳。从此,萨奇广告公司不仅财富骤增,而且成为英国广告业巨头,这为查尔斯·萨奇的个人艺术收藏提供了雄厚的资本。

1973年,查尔斯·萨奇与艺术史专业出身的第一任妻子多利丝·洛克哈特(DorisLockhart)结合。婚后,夫妻俩携手走上艺术收藏之路。同年,查尔斯·萨奇购买了自己第一件藏品:英国艺术家大卫·何佛(DavidHepher)的绘画作品。之后他的收藏逐渐变得非常广泛,并扩展到收藏美国、日本等国的艺术品。

1985年萨奇在英国开办了自己的画廊,开始把美国后现代主义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杰夫·昆斯以及一些美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拿到英国展览。这些展览对年轻的英国艺术家产生了很大的启发。之后,萨奇夫妇开始关注英国本土的艺术发展情况,经济低潮时期,萨奇卖掉了手中的多数现代艺术藏品,其中包括波普艺术、极少艺术和新表现主义绘画,开始大量收藏YBA(YoungBritishArtists,英国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并在萨奇画廊长期陈列这些作品。但是这样的举措并没有引起社会的关注。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大约1992年3月至1995年12月期间,萨奇把自己的收藏分为5个部分展出。展览吸引了策展人里格·穆尔的注意,他首次将英国青年艺术家这个词的缩写“YBA”收入辞典。此后英国年轻艺术家开始在世界各地进行陆续的巡回展览,逐步扩大了影响力。但使YBA真正掀起全球风暴的还是萨奇一手筹划的“感性”(sensation)展览。1997年,“感性”展首先在伦敦皇家美术学院展出,两年后移师纽约布鲁克林美术馆。展出的作品因为冲破了宗教和道德的底线,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和轰动,而媒体的渲染让YBA更加声名远播。此后,达米·赫斯特、马克斯·哈维、克里斯·奥弗利、马克·奎恩、查普曼兄弟、翠西·艾敏等人确立了前卫的艺术形象,身价倍增,萨奇可谓功不可没。

而随着萨奇兄弟在广告业内的全球扩张,也把画廊的经营触角伸向世界。不仅萨奇画廊的作品来自全球,查尔斯·萨奇还组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在世界重点城市举办画展,并整合资源,展览与广告形成良性互动,影响广泛。

当然萨奇家族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95年,萨奇广告公司的董事们(saatchi&Saatchi)共同反对两兄弟的过度花费,致使萨奇兄弟不得不离开这个几十亿美元的控股公司。随即萨奇兄弟俩在伦敦创立了m&c萨奇公司。

本世纪初,m&c萨奇公司将中国作为英国、美国之后的第三大市场,萨奇画廊对中国当代艺术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08年,萨奇画廊在切尔西的帝王路的超过7万平方英尺展览空间对外开放,开幕首展呈现的是来自中国的新艺术。展出了24名中国现代艺术家的57件作品,占据了整整4层、13个展厅。

除了实体画廊,萨奇还创造性地推出互动式网络平台——萨奇在线。萨奇画廊于2006年中期启动的“您的画廊”迅速发展成为全世界最大的、供艺术家和收藏家会面、聊天和展示艺术作品的聚会点。萨奇在线每周末固定推出在线聊天栏目,还可以在线交易,且在线交易不收取任何佣金。所有艺术家可以在此免费上传任何作品图片,展示作品并创建自己的主页空间。萨奇在线有十几种语言的版本,可以说,全世界的人都在看。只要艺术家免费上传自己的作品,它就能够以最快速度将这个艺术家推向全球。萨奇画廊还启动了一个专为世界各地的学生提供作品展示机会的版块——stuart(学生艺术)。如今,差不多3万多位艺术家和7500多名学生借着萨奇画廊的显赫名声,通过网络向更大范围内的观众展示风格多样的全新作品。由于每天都有许多艺术家、收藏家、经销商、学生以及对当代艺术感兴趣的人欣赏网站上的视觉艺术作品、浏览网站信息、阅读在线杂志和博客以及参与在线聊天,“您的画廊”的日均点击率高达2000万次。另外,所有萨奇在线艺术家都有机会被挑选并参展,比如像纽约脉搏艺术展、伦敦艺术展、纽约Pulse艺术展、索尼世界影像展等。萨奇在线电视和杂志更是能够提供给人们一个全球视野。

可以说,萨奇家族运用自己在广告业内的扩张经验来推动自己的艺术收藏。与很多收藏家不一样的是萨奇在不断变换自己的收藏方向,从萨奇开始收藏的那一刻开始,他从未停止过出售手中的藏品,大多数时候获利颇丰。对于其收藏动机,曾引起很大的争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每一步举措都带给世界一个新的收藏趋势。正如《艺术新闻》的专栏作家理查德·克所说:“萨奇,他不但是当代艺术最有影响的收藏家,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也是一个精明的经纪人。他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美第奇,他可以创造一种艺术风潮,也可以破坏一种艺术潮流,他甚至会影响身边的批评家和馆长。萨奇自己就是最新兴的艺术家和艺术潮流的终极广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争议仅仅是争议而已,萨奇对于英国本土以及欧美国家甚至是全球当代艺术发展的推动力量毋庸置疑。

10 提森·波尼亚撒家族:提森美术馆的家族私藏

提森·波尼亚撒家族(Thyssen-BornemiszaFamily),是20世纪德国工业家族中最为显赫的一个家族。这些FriedrichThyssen的后裔,经营涉猎的行业有钢铁、电梯和自动扶梯、海事、银行等等,还有艺术收藏。家族起源于德国,但现在已经散布在很多国家,这些成员里包括HeinrichThyssen-Bornemisza男爵和HansHeinrichThyssen-Bornemisza男爵。

瑞士亿万富翁同时也是全球拥有最多收藏品的艺术收藏家之一的HansHeinrichThyssen-Bornemisza男爵,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在西班牙度过。他的父亲同时也是艺术收藏狂热分子的HeinrichThyssen-Bornemisza男爵去世之后,HansHeinrichThyssen-Bornemisza男爵继承了一个商业帝国,其中包括海事建设和石油,和数百幅十四至十九世纪欧洲艺术大师们的主要收藏。HansHeinrichThyssen-Bornemisza男爵还是一位狂热的赛马爱好者。从那时起,他的业务向艺术集中,在他父亲去世15年以后,他买下1931-1935年的一张水彩,开始进入20世纪的绘画作品收藏,包括德加,蒙德里安,毕加索等人的作品,但他更倾向于德国表现主义。

提森·波尼亚撒家族的艺术收藏,在欧洲独一无二,但分散于欧洲各地。于是HansHeinrichThyssen-Bornemisza男爵的夫人立志要将家族的收藏,汇拢于西班牙。后来,西班牙政府出面相助,花费三亿五千万美元,将这份家族私藏,收到一座建于十八世纪的皇宫里,遂有今日的提森美术馆。美术馆本身是19世纪初的马德里的新古典风格的建筑,馆藏由二楼而下照时序由文艺复兴,洛可可,古典主义,到印象派后印象派和表现主义,和最后大厅的现代艺术包括前卫派,现代主义等组成。提森美术馆的藏品,一共有将近1000件,都是艺术史上地位重要的藏品,从十三世纪的欧洲艺术,到二十世纪后期的美国艺术,应有尽有。HansHeinrichThyssen-Bornemisza男爵的收藏兴趣更偏向于19世纪以后的,但是实际提森的藏品最早可以追溯到13世纪的奇马布埃。藏品中甚至还有基兰达约(Chirlandaio)的《乔万娜·托拿博尼肖像》,他是米开朗琪罗的老师,这幅作品是14世纪的。此外,很多晚期哥特风格的作品,北方文艺复兴和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作品,卡拉瓦乔、卡帕乔等15世纪的作品……这些在艺术史上都是非常重要的。19世纪和20世纪的艺术珍品也有很多,比如凡·高、莫迪里阿尼、大卫·霍克尼(DavidHockney)和爱德华·霍普(EdwardHopper)的作品。另外,还有很多弗洛伊德的作品,因为他和男爵是好朋友,为男爵画过肖像,他也把男爵带进了伦敦的夜生活。

11 尤伦斯夫妇:艺术收藏的明星夫妇

现年74岁的尤伦斯男爵,比利时人,曾经营与白糖相关的家族企业。身为英国泰特美术馆、古曼东方美术馆、巴黎卡地亚艺术基金会董事的他,在2007年度《artreview》杂志全球艺术百强榜中被列为第97位。尤伦斯男爵经营家族生意逾四十年,于2000年退出商界,和妻子一起从事慈善文化活动;尤伦斯夫人在身患癌症之后活了下来,积极致力于教育、救助等非赢利项目。从1992年开始,她把很大精力放在慈善事业上,建立的快乐家庭基金会主要帮助尼泊尔的孤儿、儿童救护中心和学校。

尤伦斯男爵(GuyUllens)和他的夫人米莉恩(MyriamUllens)都有一些腼腆,不爱在公开场合高谈阔论,但是,如今他们是艺术圈收藏界绝对的“明星夫妇”:曾把价值千万英镑的英国风景画大师特纳的一批作品送交佳士得拍卖,上千万英镑的估价震动一时;接着宣布一个大型的当代艺术博物馆——尤伦斯艺术中心落户北京798艺术区。这一切都让他们无法不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尤其是在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界。

尤伦斯夫妇热爱艺术并乐于分享。造访中国多次之后,对中国当代艺术钟爱有加,收藏了大量艺术品,并广邀友人鉴赏并出借给很多重要的展览。迄今为止,尤伦斯夫妇已建立起一个世界最大、最重要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随着2007年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的盛大开启,以及一系列重要展览和项目的推出,尤伦斯夫妇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慷慨使其收藏再一次成为热门话题。尤伦斯的收藏涉猎宽泛,文化形态多元。在其拥有的2000件左右的藏品中,20%是传统作品,当代艺术占80%,包括雕塑、绘画,以及大型装置和影像作品。

尤伦斯男爵的艺术收藏渊源已久,出自家庭熏染和异域烙印:尤伦斯男爵的父亲参加过一次世界大战,战后于1921年被派驻北京担任了五年外交人员,曾走遍中国各地。那时候动荡的北京市面上充斥大量艺术品,和很多外交官一样,他偶尔也会买下自己喜欢的中国古玩,其中有几件留给了他的儿子。那可以说是尤伦斯男爵和中国古董的最初接触。虽然父亲英年早逝,自己没有多少机会真正了解他,但他清楚记得父亲在他很年幼时已讲及中国,让他对中国产生了兴趣。

尤伦斯的叔叔在抗战期间来中国担任比利时驻华大使。在日军进攻前,他在北京任职了一两年,后来随政府一起前往重庆,在那里生活了两年后去了香港。他对中国和中国人也充满感情,并深刻地影响着尤伦斯。

尤伦斯男爵的母亲也是一个对收藏有非常兴趣的人,她曾经多次去伊朗考察文物古迹,每次从伊朗回来几乎都带来各种瓷器和文物,把每一件的来历讲给儿子听,并把一些文物送给尤伦斯作为礼物。

不过他自己正式开始购买艺术品还是在经营家族生意的时候,那时候他经常到美国、欧洲与亚洲出差,在商务办完后,常常利用周末的时间到诸如香港的摩罗街和荷里活道流连淘宝。

早期的多重经验决定了尤伦斯夫妇日后的收藏取向,收藏结构中的欧美部分,包括整体高价拍出的19世纪画家特纳的水彩画,还有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以及欧美当代艺术如杰哈德·李希特(GerhardRichter)、杰夫·沃尔(JeffWall),以及RobertMangold、AndreasGursky、ThomasStruth等;亚洲部分显然以中国为重,古代部分除收藏古代中亚的黄金饰品外,尤伦斯在比利时古董商格斯莱·高斯(GiseleGroes)以及顶级专家法国人克里斯汀·戴迪(ChristianDeydier)、英国人吉瑟普·埃斯肯纳茨(GiuseppeEskenazi)调教下,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相继购得200多件高端中国古董及书画(如以2530万元购藏宋徽宗名迹《写生珍禽图》)。而尤伦斯兴趣转向中国先锋艺术,是始于与耶鲁学人吴尔鹿的交往,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初,结识香港画商张颂仁与邓永锵后,对其筹划的“后’89”现象产生关注,随后持续深挖中国早期当代艺术,逐渐建立起辉煌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系统。

尤伦斯第一批买入的中国当代艺术品是艾轩与王广义的作品,后来也开始从拍卖会中购藏一些精美的古代绘画,那时候大家更关注中国瓷器,而对绘画有兴趣的人非常少。通过吴尔鹿的介绍,他认识了一些中国的画家朋友。对欧洲人来说,收藏古典绘画的难度更高,因为需要对中国文化修养、书法、哲学和艺术史有充分认识。因此尤伦斯总结自己三十年的收藏经验,指出收藏家首先应该热爱艺术,其次,应该虚心学习,广结朋友网络。1991年,他在香港认识了经营画廊的张颂仁,在一个大车房里看到了很多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一时兴起买了几张方力钧与刘炜的作品,自此之后便不停购藏中国前卫艺术作品。

尤伦斯收藏模式呈明显的代际性和专项性:前者如“’85新潮”展览,是对一代人艺术创作的整体清理,以类似文化考古地层学的概念呈现文献乃至文化学意义上的合法性;而后者类似对英国画家特纳的系统收罗,是对经典大师的积累与全面梳理,具有了标本化的再造可能。此外,对’85艺术家创作手稿、笔记等周边资源的细致经营与收琢,令人联想到尤氏收藏在史学理论家——费大为等的通力协助下已颇具文献性的史学意识。尤伦斯收藏的特点在于:全球惟一古代和当代兼备的中国艺术收藏体系;投入资金最大的收藏;以专家为指导的独立收藏(从张颂仁到费大为的收藏不随潮流);收藏主体以中国早期先锋艺术为主(“’85新潮”);善于品牌经营的收藏家。

12 华德·法伯夫妇:雄心勃勃的艺术收藏者

霍华德·法伯(HowardFarber),今年67岁,这位近年红遍中国艺坛的风云人物,原是一位纽约房地产商,1995年退休,现在是全球屈指可数的中国及古巴现代美术作品的专项收藏家。2007年10月13日,他和伦敦菲利普斯拍卖行联手推出的“中国先锋:法伯收藏”专场,是至今为止中国最重要的中国当代艺术海外销售。他拿出44件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这个举动使他在中国乃至全世界一炮而红。法伯的收藏架构仍然比较模糊,通过“法伯专场”来看,其收藏仍以一些中国当代明星式的或招牌人物为主建立起来。法伯的着眼点更多倾向于架上绘画,占据其藏品的大宗,而摄影和雕塑以及少量装置作品则为辅线收藏,并且他宣称:“法伯专场”上拍的44幅只是所藏中国当代艺术品之冰山一角。法伯的收藏脉络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以美国本土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初的近代美术和现代派作品为线索,如马克斯·韦伯(MaxWeber)等重量级人物作品。20世纪90年代中期,法伯把原有藏品逐渐调整清仓,收集起古巴现当代美术品。1995年,他与夫人在香港接触到汉雅轩张颂仁处的中国当代艺术,后结识东八时区书店的罗伯特,以及凯伦·史密斯,后者的引介与顾问的作用,使得法伯新开辟以中国当代艺术为主线的收藏板块。

法伯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收藏美国的现代艺术起家,收藏了GeorgiaO'Keeffe,JohnMarin,MarsdenHartley等人的美国现代作品。当时这些作品都非常便宜,就如他说的,当时五千美金买进的作品后来涨到五万美金再后来就是五十万美金。他在西方不是很有名,也不是大富豪之辈的人物,但在古巴当代艺术收藏方面,他还小有名气。1987年,他为了买下自己在纽约长期租用的公寓,便把一张O'Keeffe的画卖了一百万美金,一百万美金也就刚刚好足够买下这间他喜欢的公寓。“三个小时就将我这张心爱的画卖了,这张画是我那时整个收藏系列中的背梁”。那个时期,他开始慢慢地卖掉他的收藏,整个建立了三十年的收藏,在2005年的拍卖中卖了七百万美元,是他买进的价格的四倍。

1995年,他和他的太太Patricia(一位爱好芭蕾舞的夫人)到香港旅行,参观了汉雅轩画廊。他是这么形容这个著名的邂逅的:“当我走进画廊后震惊不已。我28年来从未见过这么精彩的作品!从那一刻起,我知道中国当代艺术将是我接下来的最爱。”

香港之行结束后,法伯坐在放满了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纽约公寓里,他非常渴望能够更进一步的了解中国当代艺术,但是当时唯一能获取资料的只有1994年柏林文化局和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名为《中国先锋——中国艺术和文化现状》的外文书。所以他便开始在网上浏览,最终他联系到了目前是东八时区书店的老板—罗伯特,罗伯特又将凯伦·史密斯介绍给他。认识了凯伦以后,法伯不久便将自己以往的购买习惯改变了:“以前,我喜欢两分钟就决定我到底买不买,我通常靠着直觉,喜欢就买不喜欢就不买。但是,认识了凯伦以后,我改变了,我需要一个人成为我的眼睛和耳朵,她丰富了我的视觉,我听了她的,就对了,我想我当时应该多听从她的。”

同年,他设立了一家中国先锋艺术咨询公司,并设立了一个网站chinese-art.com(目前已停闭),自此他每年要横越太平洋三次。“我当时称自己为‘咨询’是因为我发现我买不完所有的东西,所以我要一手打造一个中国市场。”法伯的雄心勃勃是希望将国外的买家吸引到中国,但是这在当时无法完全实现。这个当时被法伯的会计师认为是件毫无意义的计划,只是法伯长远计划里的一个工具。2001年,法伯在王功新的藏库开了一个记者招待会,他的意图是希望中国的记者们能够关注一下目前生机勃勃的中国当代艺术,但他的好心却得不到在场观众们的响应。所以法伯这么总结:“我没有改变中国的当代艺术历史,是它自己怎么发展下去了”。

回到2007年这场轰动的伦敦拍卖,法伯坚持自己不是在“卖”艺术,他的仓库里还有很多他的最爱,不舍得拿出来。2006年11月,他参加了纽约Christie’s的拍卖,花了50万美金将渴望已久的方力钧的作品拿下,“我当时紧张的都要吐出来了,压力太大”。慢慢的步入高龄阶段,法伯似乎也意识到自己这些非常重要的收藏不应该只待在仓库里,是时候放手让这些宝贝流入市场公布于世了。菲利普斯的总裁Simondepury认为,这次流入市场的44件私人收藏,将是目前以来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最重要的一批。其中被媒体提及最多的、最耀眼的便是王广义的那张《大批判—可口可乐》,当时法伯以25000美金买进,拍卖的成交额为804,000英镑。“那个时候花25000美金买一件可口可乐艺术家的作品,会被指为很可笑,这是很大一笔钱。这位艺术家对可口可乐消费文化的批评,他们说就像当初的安迪·沃霍”。

纵观法伯的整个收藏模式,可以表述为:个案的收藏性不够丰富,但其藏品尚能梳理出清晰的阶段和群体特征,而且选择的作品完整度较高,具有很明确的卖场效应。法伯的收藏特色:1、近年专收中国及古巴当代艺术,2、收藏资金量一般,3、依靠顾问协助的收藏(从罗伯特到凯伦·斯密斯)4、比较有投机策略的收藏家(从“法伯专场”割仓部分中国当代可见)。

14 希尔万·乐维夫妇(DSL):后入局者,后来居上

米尼克及希尔万·乐维夫妇(DSL),作为较晚现身的近几年来集中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的法国藏家,曾经营服装公司,1987年开始,一直从事房地产行业。其创立的DSLcollection收藏库内有70多位中国艺术家120件当代艺术品,收藏的主体聚焦于早期先锋实验作品(如’85新潮群体)。

2005年7月,希尔万·乐维夫妇在上海莫干山(即M50艺术区)遇见了香格纳画廊老板何浦林,并参观了他的画廊和作品,及艺术家丁乙的工作室。初次领略到中国当代艺术的魔力之后,这其中折射出的中国当下这个充满了变革的时代所爆发的创造力和能量,使得他开始了一个“疯狂”收藏家的旅程。继希尔万收藏了第一件丁乙的作品之后,又通过何浦林收藏到了周铁海和曾梵志的作品,另外张洹的作品也是他一直关注的一个重点。独自购买作品一段时间以后,结识到定居巴黎的艺术家杨诘苍及其夫人杨天娜,他们向希尔万介绍了许多艺术家,帮助他了解年轻的广东艺术群体,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DSL收藏荟萃了不同年代艺术家们的创作精华,既有那些20世纪80年代早期便活跃于艺术舞台的艺术家:如张培力、徐坦、王广义、顾德新、杨诘苍、王度、吴山专、王功新、徐冰、谷文达、丁乙、沈远、陈界仁等人,也有年轻一代人的作品,如刘炜、郑国谷、徐震、蒋志、曹斐、杨勇等等。其收藏主要聚焦在观念艺术、录像艺术以及装置作品上,拥有120多件非常重要的大型装置和概念作品。他们收藏的另一个重点还在于关注广东的艺术舞台的发展,包括自20世纪90年代早期起的许多重要作品,特别是“大尾象”工作组和“阳江”小组的作品都被囊括其中。

“我们想找的是那些根植于中国文化及中国传统、但受到全球化影响的艺术家。”希尔万的收藏品看似杂乱,但他自己将其分为三个线索,这也是他对中国当代艺术活跃地区的总结和认识:

在北京,从圆明园的自由艺术群落,到现在的众多艺术区的聚集可以看出,北京艺术家及其创作体现为群落的形式,寻求政治语言的表达和社会现状的思考是主要的创作方向;在上海,艺术家受到国外艺术影响更大,从新的媒体材质的运用到使用的技巧语言都已经相当的国际化;另一个不能忽视的地区是珠江三角洲的广东地区,那里离北京等政治中心地区比较远,艺术家反而有更多的自由空间。毗邻香港的珠江三角洲类似中国的新移民地区,本土的特色和现代化的结合比较早,而且似乎在一夜之间完成。“它似乎成为一个有趣的标本,在一瞬间保存了中国全球化道路的整个过程。”广东的艺术家很快地投入到城市化改造和社会的迅速变化中,这使得珠江三角洲的当代艺术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景观。收藏这些作品也就保留了中国现代化的经历。

希尔万投身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的时间并不长,虽然数量不多,但选择很慎重,从其藏品以地域划分抽离出的三个线索“新媒体材质及观念较为国际化的上海群体;政治语言与社会现状为诉求的北京群体(如圆明园等自由艺术区);呈现新移民及本土、现代转换的副中心——广东珠江群体”可见希尔万对中国艺术状态有着清晰的把握,从而能够以后入局者的身份来掌控住为数不多的收藏资源。DSL收藏尝试打破拍卖公司及国际艺术市场上泛滥的成见,期望以完全不同的眼光来展现中国当代艺术。另外,DSLCollection虚拟美术馆的也在网络上完成展览,展出进入DSL收藏中的中国艺术家们的杰出作品。

   上一页   1   2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