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艺术 主流声音 您的位置: 首页>观点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美术馆策展人的现状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8-14 09:42:33 | 文章来源: 当代艺术与投资

到网上查询“策展人”的词源,众口一词都说是港、台人士80 年代从英文“curator”翻译过来的,大陆只是 90 年代中后期引进沿用,并非发明者。情况究竟如何,目前还没有机会去深究,姑且存此一说。不过倒让我想起广东美术馆的一些经历, 或许对 “策展人史”的研究会有所裨益。

1997开馆前,广东美术馆只有一个业务部门, 叫作“筹展部” ,内部有大致分工,研究、典藏、出版、教育、编辑……但能者多劳,例如当时的筹展部主任王璜生几乎兼了所有功能。开馆后就分出了研究部、典藏部、教育部等专业部门,研究部专司展览筹备,是所谓的“龙头部门” ,从立项、接洽、接待、撰文、借展、布展、宣传、收藏,一揽子捅到底。研究部的员工最初是叫“展览负责人” 。记得2000年之前,馆长对研究部的员工进行专业训政的时候,经常有这样的开场白: “你们作为展览负责人……” 。虽然称为“研究部” ,但大家实际上并无真正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这是草创期的实态。

2000年以后, 我们接触外展、港台展和当代展览慢慢多起来了,研究部的员工开始有了新的衔头——策展人。馆长启用了新的称谓: “你们作为策展人……” ,说实话,当时听到这个新词的时候,我立刻想到的是广告公司,心想今后要靠大脑风暴干活了。

不久之后,馆长觉得应该维护“策展人”的至尊性,又有了新的说法: “你们作为策展人和展览负责人……” 。至此, “授衔”的尘埃基本落定,只剩下大家将心比心,看谁真正有资格做“策展人”了。大概在2005年前后,研究部荣升“研究策展部” ,策展人在美术馆中终于名正言顺。

2005年,我去伦敦泰特美术馆进修,才知道我们在制度上的确是在参照国际标准,只是忙于急行军,学得太过粗糙了。泰特的专业研究人员共分了五层:馆长(Director);主策展人(Chief Curator), 策展人(Curator), 助理策展人,展览协调人 ,招募制度和层级分工非常严格,也很清晰,这是英国人管理的特色。我后来到利物浦泰特馆实习的时候,专门采访了该馆策展人劳伦斯,他向我介绍了自己获得这个职位的艰难过程:

“为了得到泰特的策展人一职,我准备了很久,18岁我就立志将来进美术馆,大学假期阶段,我在一家伦敦的公立美术馆做了两个月的志愿者,开始积累专业经验,得到学士学位之前的一年,我已经给WHITECHAPEL GALLERY写了求职信,那是个极棒的商业画廊,我在那里得到了一个薪水极低的工作,每星期工作三天,但是积累了不少有用的经验,比如如何编画册、如何借展品等等。这之后我开始借钱攻读艺术史硕士学位,学校是很有名的考陶尔德艺术学院。同时我还在ARTS COUNCIL COLLECTION打工,帮他们搜集藏品信息,筹备建立网站等等。这是2001年的事情。硕士学位拿到之后,我成功申请到泰特利物浦的助理策展职位。一年前,因为这里的一位策展人离开了,我又成功申请到策展人这个位置。为了这个位置,我自己不得不花了很多钱做研究(指上学,采访者注),但我们的薪水低, 到现在我还欠了一万五千英镑未还清,还有很多年要还钱。为了得到这个职位,我付出的成本很难扳回来了。

最近我的助理策展人艾米就要离开这里了,她找到了另外一份工作,在新的助理来到之前,我会累得半死。今天《卫报》刊登了泰特利物浦招聘助理策展人的广告,我估计至少有一百人会来申请这个职位。我们会有一个面试,应聘者之前还要提交一份详细的申请表,列名之前的学历和工作经验,当然还有一至两页的个人申明,说明为什么想得到这份工作,以及你能为泰特利物浦做些什么等等。今天广告刊出后,三周后我们举行面试。 ”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策展人:艺术市场的尴尬角色
· 肯柏当代艺术博物馆提名芭芭拉·奥布赖恩担任新任策展人
· “后资本文献1989-2001”展策展人访谈
· 中国策展人难成职业
· 中国策展人何以“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