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您的位置: 首页 > 热点关注 > 观点

“西安也要引领中国的当代艺术”——西安美院院长王胜利访谈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11-06 09:02:12 | 文章来源: 今日艺术网

编者按:客观而言,中国当代艺术批评与创作的中坚力量,多少都和各大美术院校有关。自85新潮美术至今,主流与边缘、官方与民间、传统与先锋彼此砥砺、互为撞击,使美术校园内外也成为充满创作活力的场地,与民间、野地、外围的艺术家一起,让中国当代艺术不断发生。

今天,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政治文化问题,面对频繁的国际选择与国内展事,中国当代艺术继续前行毋庸质疑,但问题是:如何建构中国当代艺术自身的价值体系与评判标准;如何呈现蕴含中国母体文化的视觉经验与语言表达;如何实现中国传统文脉与个人生命体验的当代转换,从而创作出真正具有东方智慧与中国经验的优秀作品,而非西方人权主义选择的政治例证与西方多元文化的形式标签。

从这个意义来讲,中国当代视觉文化教育体系的建构任重而道远。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大美术院校应当以怎样的战略眼光,继续承当起五四运动以来对新文化思想的不懈追问,承当起现代性在中国文化情境中的实现现代化诉求的历史使命。

西安,素以悠久深厚的历史文脉著称于世。西安美院传承历史而面对当代,守护过去更要搏击未来。时逢新一任院长上台执政,西安美院的学术主张与学科建构将会发生怎样变化!这篇专访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

时间:2009年9月22日晚

地点:西安美院院长办公室

采访人:郑娜

郑娜(以下简称郑):王院长您好!这次恰逢西安美院筹备60周年校庆,正是最忙碌的时候,难得您能抽出时间接受采访。今年5月份您刚接任西安美院院长一职,外界对您很好奇,同时,也希望更多地了解西安美院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知道每所院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点,相较其它几所美院,西安美院提出过“借古开今”的口号,意思是二者并重,但给外界的感觉却是更注重传统,甚至只有传统。据悉,这段时间您重提“借古开今”,请问,在您的理解中,与外界的感觉有何不同呢?

王胜利(西安美院院长,以下简称王):西安美术学院有自己的特色。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始建于民国时期,西安美术学院与共和国同年,是地地道道共产党建立的学校。实际上,它的前身是延安鲁艺,鲁艺后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到了东北,因为去的人较多,所以鲁迅美院沿用了原来的名称。另一部分迁到山西临汾,又从山西临汾搬到西安,1949年在此基础上成立西北军政大学。西北军政大学旧址坐落于今天西安的长安县王曲,当时是黄埔军校第七分校所在地。后来,美术系和音乐系分别从西北军政大学艺术学院里独立出来,成立了西安美术学院和西安音乐学院。中央电视台这次下了大力气在西安美院拍片子,并在《见证》栏目中播放,就是因为西安美院有着特殊的历史,它从延安走来,继承了延安精神。它始终保持三个传统:一是周秦汉唐历史文化;二是中国民间美术;三是延安革命文艺,代表了那一时期生机勃勃的新力量,由此又生发了两个画派:长安画派和黄土画派。石鲁、赵望云都是长安画派的代表人物,我们学校从延安走来的人比较多,98岁的汪占非今天依然健在。刘文西则是黄土画派的代表人物。石鲁原姓冯,他为什么改名呢?一是崇拜石涛,二是崇拜鲁迅。从1950年末期开始到上世纪60年代,他完成了革命历史题材在当代山水画中的创新,创作了《转战陕北》等一批重要作品。黄土画派实际上与长安画派同时产生,尽管黄土画派的提法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而刘文西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期到60初期年代已经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画派,这个画派是以他个人为代表,从这个意义上讲,刘文西是一个极有创新的画家,中国美术馆收藏了他20多幅作品,现在对他的评价还没有到位,我认为,刘文西是继徐(悲鸿)、蒋(兆和)之后对中国人物画贡献最大的画家之一,对其历史定位还有待理论界进一步廓清。刚才谈的是有关西安美院艺术的思想渊源。

从资源上讲我们有3000多件藏画,都是中国古代的绘画精品,居八大美院之首。藏品数量大,质量高,五代以来的重要画家,全都有。其中,藏有齐白石40几幅作品,两件傅抱石的经典代表作等等,都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我们对石刻的收藏也居全国院校第一,收藏的文物没有断代,从史前阶段一直到明清。这要归功于王子云夫人,她原是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把历史博物馆的一些附件给了我们,成就了西安美院没有断代的历史收藏。这些资源在教学中,起了很大作用,这是从“借古”的角度来说。

我当院长后,特别强调“开今”。周秦汉唐是中华民族的文明,虽然发生在这里,但它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我们只是近水楼台而已,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当代人的观念去吸收传统。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走出来。出来是创造,是发展,只有创造才能发展,沉在传统中不出来就是作茧自缚,是泥古不化。关注传统文化,目的是运用,是创造。所以“开今”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发展,这是我的基本理念。所以我一再强调必须在创新上下工夫,在“开今”上下工夫。当然,怎样“借古”,以什么样的精神“借古”,怎样“开今”,以什么样的勇气和视角“开今”,还有待进一步论证。这涉及到学风、教风等各个方面。

学者也好,院校也好,都需要宽阔的学术风范和学术气度。大师体现的不仅是学术高度,更重要的是学术风范和学术气度。

作为艺术家,一定要认真研究传统,才能抓住中国文化的核心,只有抓住根脉,才能找到自己创新的方向。而创新源于生活,所以生活是源泉,这是绝对真理。有了生活就有创新的热情和创新的感悟。

郑:艺术必须具备“生命体验和生存经验”。

王:这就涉及到艺术作品与普通人的沟通问题,怎么沟通?心灵沟通,就是你说的生命体验。人和生活,人和生命,人和自然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大家通常讲精神内涵,对艺术而言,精神内涵是通过艺术语言得以表达,是把情感通过高超的绘画语言体现出来,所以,怎样把周秦汉唐的历史文脉进行当代转换,使其成为个体创作中的独特体验至关重要。因此,我说重在“开今”,不能光谈“借古”。

郑:“借古”是途径,“开今”才是目的。

陕西历史文脉为古代美术史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特别是周秦汉唐的文化积累。但对美术史研究、艺术史的发展来说是不够的,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意味着对历史的阐释需要用今天的眼光,观念和方法进行研究。像美术史方法论,美术批评理论等都是研究历史的基础。请问,西安美院对此有何考虑?西安美院目前有哪些学术平台,你觉得还需要加强哪一方面的学术建构,对学院的未来有何规划,以对应当代新的历史语境?

王:中国的美术学院,其现行体制基本上是挪用西方的传统模式。半个世纪以来,我们一直在探讨中国美术的教育体系问题,至今还未提出一套完备的关于当代美术学院的建构思路。

上世纪50年代初期,曾提出改革中国画,为什么要改革中国画呢?当时认为中国画不科学,不立体、也不真实。中国画似乎比较简单、片面。于是那个时候就产生了很多新彩墨人物画。从本质上说,这是对中国传统绘画的误读。中西方绘画是两个不同的体系,西方写实,强调客观性。实际上从后印象派开始,就强调主体意识,不再局限于描写自然本身。而中国在唐代出现文人画时就确立了感悟自然而中发心源,所以中国艺术很超前。但我们不重视自己民族文化的优势,认为西方很先进,实际上西方走在我们后面。

郑:西方的表现语言是从写实到抽象,我们是倒过来走。

王:所以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我们是在搞倒退,不是在进步。中国的美术学院历来只有两大基础教学:绘画和史论。史论就是西方美术史和中国美术史及理论。西安美院在此基础上又拓展了两大基础,一是书法,把它列为必修课。书法进入研究生的课堂,早已有之,但我们把它作为本科必修课,所有学生必学,提到了基础课的高度,和书法入课堂的概念有所不同。书法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抽象精神,体现了中国的艺术精神。书法进课堂,是中国的艺术观念进入课堂,而不是书法本身。二是中国民间美术进课堂。民间美术代表一个民族的本源文化,民间艺术是中国美术的根脉,民间美术进课堂意味着中国的母体文化进入课堂。因此西安美院的基础教学体系,有绘画、史论,再加上书法和中国民间美术,共四类。

郑:民间美术具有一种强悍的延伸力量。

王:民间美术与主体艺术的概念没有严格的界定。举例来说,敦煌壁画是谁画的,当然是无名的民间艺人。永乐宫的壁画太令人震撼了,人物的皮肤,头发,首饰,丝织品,那些超真人大的人物缩小后不同物件的残像依然那么得体,具有不同的质感和运动感。那时科学不发达,怎么能掌握这些高超的技巧?那么,谁是大师呢?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好好想想这个问题。这就牵涉到:究竟什么才是中国的主体文化?我觉得还是本源的东西。谁能表达中华文化的主流精神,谁的艺术语言最能打动人,谁就能代表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制高点。所以阳春白雪和民间艺术之间的脉络关系,值得理论界很好地研究。

课程体系改革,不能停留在观念上。课程体系构建既要体现理念,更要落到实处。为此,西安美院在原有两大教学体系基础上,加了两大基础,目的就是要让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进入课堂,让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走入课堂,随之带来新的价值评判标准也就进入课堂了,并在创作实践中得以体现和发挥。

另外,四大基础课程改革引来的文化思考非常重要,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具体的问题。它的创新不在于课程本身,而在于它所引发的文化思考。

中国雕塑进课堂,是对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教学体系的有益补充。中国人从学画开始,就从希腊和罗马的石膏像入手,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当然我们可以画希腊的石膏,画西方的油画,关键是半个世纪以来学生只知道希腊和罗马,而不知道敦煌,不知道麦积山,不知道自己的祖先,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郑:把母体文化撇到一边去了。

王:自己的主体文化,自己的审美标准,自己的文化精神统统没有了,因此,自身的价值判断也就没有了。课程体系的变革引发的问题是深刻的文化问题,非常重要。

郑:从文化意义上说,第三世界往往是自愿被文化殖民的。

王:自愿被奴役,特别是年轻一代,这与教育和宣传导向有很大关系。

郑:您的看法似乎充满忧患意识。

王:我们在搞教育,肯定要考虑人才培养问题,而不仅仅只是培养一个艺术家。

1   2   下一页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相关文章
· 西安美术学院举行建校60周年庆祝大会
· 《西安首届现代艺术展》文献展
· 三千盏灯笼点亮西安三千年历史 当代艺术之灯落户曲江
· 当代艺术“教父”栗宪庭:西安骨子里有股开放劲
· 西安当代艺术回顾与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