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1989 年) 刘小东
本报记者 高素娜
“中央美术学院素描60年”大展目前仍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该展自开幕以来已吸引了数万名观众。据美术馆工作人员介绍,中央美院美术馆从未如此热闹过,每天开馆前都有大量学生、教师甚至专程赶来的外地观众排队等待参观,很多艺术家为之感动。
素描在中国一直是重要而伴有争议的话题。在徐悲鸿等老一辈艺术家将其引进中国后,它对中国艺术界及艺术教育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也经历了一个从缓慢接受到迅速发展的历史进程。在最初的学习探索中,曾经产生过要不要画模特,要不要画明暗素描,要不要长期作业,要不要在课堂里写生以及要不要画人体、中国画教学引入素描是有益还是有害等不同观点,以及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的争论和试验。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徐冰表示,此次大展并非为推动学院素描问题的继续争论,而是想以客观的、学术的态度来回看素描到中国后,在一个同样强大又截然不同的文化语境里,有哪些变化和发展。“我们想体现的是,在我们多变的社会阶段、在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的进展中,素描起到了哪些作用,其结果又是怎样的。” 徐冰说。
虽然素描仍是今天学子们进入艺术之门的必由之路,然而在西方,素描教育却越来越被忽视。而中国因其在艺术教育中的长期坚持,已经成为了“素描大国”,但在当代艺术尤其是多媒体的强势劲头下,学院素描教育的争议也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包括素描教学的逐渐弱化、解剖课流于形式、部分专业如中央美院雕塑系素描课消失等。
在部分艺术家看来,素描的如此弱化和消失是可怕的,这必将给年轻艺术家的技能训练造成漏洞,影响创作水平;而另外一些艺术家则认为,素描的发展路径有其必然性,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素描训练的时间,“盖几层楼房就打几层楼房的地基”,没必要追随他人。也有艺术家认为,美术教育之变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媒介的历程发生了改变,素描就像人体的微量元素,我们应该缺什么补什么,而不是盲目补充。
虽然各种学术争议仍存,虽然素描教育得失仍在讨论,但该展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中国素描60年发展的全景图:从徐悲鸿时期到当代,有侯一民的“罢课”,徐冰的“撞南墙”,王华祥的“将错就错”,谭平、周志禹将“设计素描”的引入和拓展,吕胜中实验艺术系的素描探索……从古典到现代,从结构到解构,从写实到抽象,从单一到多元,从封闭到开放,从中西的对立到中西的对话……与其说该展是60年的素描发展,不如说是中国60年教学思维方式的演绎与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