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绘画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中国当代艺术 雾里看花 水中望月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8-04-10 13:34:50 | 文章来源: 新华书画网

  中国当代艺术在近两三年一下子空前火爆了:拍卖新高不断刷新,画廊、艺术空间的数量近乎疯狂地增长,国外画廊、基金会的不断介入……整个艺术圈似乎处于一种近乎“疯狂”的状态。中国当代艺术似乎在经历过“85新潮”之后又迎来了一次空前盛世,这也使得“泡沫化”成为描述中国当代艺术的最通俗字眼。2007年末,《美国艺术》上发表了一篇3位深谙中国当代艺术的国外观察员的文章——《Money Talks Madarin》来批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已经变成国际“大卖场”。在他们看来中国当代艺术好像变成了一个投机场、名利场、娱乐场,甚至已经成为了“股票市场”。中国当代艺术果真如此了吗?

  过去的20年是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形象建构的20年,同时也是被西方不断介入、解读的20年。自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之开端——星星美展时,黄锐等就明确提出“科勒惠支是我们的旗帜,毕加索是我们的先驱”的口号。此后的“85新潮运动”也是源于中国特定的社会现实和西方大规模首次接触后碰撞出的艺术火花。国内艺术家紧紧把握住在特定的社会现实下西方当代艺术带给他们的最鲜活感受,国外则有一批老外孜孜不倦地做“推手”,如戴汉志、莫尼卡、凯伦·史密斯等人。他们为中国当代艺术争取国外展览的机会,为中国当代艺术打开了一扇观望与被观望的窗户,同时也在对西方解读着传说中的“中国”。尤其最值得一提的是,瑞士大收藏家乌利·希克设立了中国第一个当代艺术的奖项,并为大部分中国当代艺术品“买单”。不可否认,他们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操纵”了西方对中国当代艺术解读的目光。

1   2   下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专稿]《彩虹谷》李胤个展
· [专稿]《常·变》周金华个展
· [专稿] “不同之声”艺术家联展
· [专稿] 魏青吉个人作品展
· [专稿] 费德里克·阿玛特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