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著名画家、市文联主席董小明个展“半亩方塘”在深圳画院开幕,冠以“综合媒介”的名头。看罢才知,貌似轻松的多媒介艺术品,却蕴涵着深刻的学术思考。
流动的“书法”
跟一般采用自然光的展览不同,这个展览杜绝外部光线,因为其主体展品《半亩方塘》是一幅投影在地板上的影像作品。在黑暗的空间中,一束白光将地板照得煞白,几颗雪白的石子随意散布其间,而在石子底下,竟是一幅随着水波荡漾的书法——“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董小明介绍:“这批作品是受德国德累斯顿国立美术馆举办的中国当代美术展《变异的水墨》之邀而创作的,该展的主题恰好和我多年来思考的问题相契合——如何用当代艺术的形式表现我们传统的水墨画。于是,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将多年来在脑中形成的概念付诸行动。”
在影像作品《半亩方塘》中,董小明通过将自己的书法作品与流水的影像叠加,形成一种“流动书法”的意象。“半亩方塘”则取自宋代学者朱熹的诗句,原诗隐喻水流清澈的池塘就像一个不竭充实新鲜知识的世界。董小明想借此暗喻:水墨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也可以不断填充新元素,形成兼容并包的“大世界”。
铜铸的“水墨”
而在《半亩方塘》的四周,13面“铜镜”在射灯照射下泛出幽幽的光,可是当人站在“铜镜”前一照,赫然发现上面居然出现凹凸不平的黑槽,站远一看,铜板上出现的,竟然是董小明的名作——“墨荷”!
早年曾学版画的董小明,此次用酸在紫铜、黄铜和铜版上进行蚀刻制作,“方法和铜版画相似,但铜版画展出的是印在纸上的作品,而我展出的却是版本身。”“我就是希望用当代手法再现水墨绘画的形态和意蕴。”董小明说,而他的意外收获是,铜板上的“笔墨”居然得到了“入木三分”的现实感。
近年来,董小明对于水墨革新的尝试是有目共睹的。他曾在布上进行水墨创作;他持续《墨荷》系列的创作,意在以当代人的理解来阐释水墨画蕴涵的传统精神,同时以表现水墨特征的不同方法手段和不同材质媒介,尝试拓展水墨的表现力和表现域。
“也许,一些中国画老先生不会同意我的做法。”董小明微笑着说,但他认为以往谈到传统的革新,往往是站在传统的立场上,但他却是站在当代艺术的角度观看传统中国画。在他看来,传统就是各个时代艺术家们创造的综合体,一味抱着“传统”不放的人将不能进入传统的大流。“当代艺术离中国并不遥远,关键是我们不能只将当代艺术当成舶来品进行模仿,而是要产生中国自己的当代艺术。这种当代艺术以后也将成为我们的传统。这是当代艺术家们的历史使命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