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绘画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怎样理解上海的艺术生态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8-08-13 10:59:30 | 文章来源: 雅昌艺术网

  严格来说,对艺术生态的关注是非常理想与学究化的课题,在现实的境遇中,现实是无视生态的。像上海这样的国际都市,在中国今天的泡沫文化中,究竟需要多少艺术家、多少画廊、多少非营利美术馆与艺术中心算是合适的?这始终将是一个一直可以去追问的问题,但答案也将始终是一个变数。生态这个概念是需要制度来协调控制的,由于今天这个制度的建设还遥不可及,学者的研究也许就只是在纸上谈兵了。

  当然,作为一种期待式的纸上谈兵也未尝不可,但这也要看我们在怎样的格局中来期待。中国的当代艺术生态其实一直是自主式的,艺术家的流动与艺术空间的泡沫性建设其背后的动力是艺术市场,就这一点而言,上海一直是无法抗衡于北京的。五年前,要谈论中国当代艺术的城市格局,肯定是说北京、上海与广州。而今天的情形,广州已经被很少提及了,广州的艺术家也在北漂。假如没有广州三年展在支撑,广州的出局是在所难免的事情。眼前,北京毫无疑问实际地占有着中国当代艺术的中心地位,这是这个时代的诸多因素所决定的。

  也许我们一直会纳闷,作为经济大都市的上海,艺术市场的风头为什么始终不东移呢?我觉得,问题还是与艺术家人数的流动有关。有人曾经粗略地统计过,上海艺术家人数在今天是北京的1%。一个小小的宋庄,被登记的居住艺术家人数为3000人,据说没有登记还有1000人左右。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从侧面也在说明一些问题,许多在北京居住的艺术家曾经也在上海生活与工作过,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北京。我刚参加的一个在798的展览,开幕式大致来了7、8百人,而这个观众人数在上海是非常难得的。所有这些数据无不在说明,北京在今天依然是艺术家发展的首选之地。

  所以在上海谈艺术生态有些过于自恋。上海寸土寸金的地价无疑限制了艺术家在上海的发展与投资。年轻的或刚起步的艺术家要想在上海求发展,实际的境况是非常艰难的。稍许有些实力的上海艺术家,也正悄然地在北京租赁工作室,以图双向发展。而在我看来,这个发展更多依然是偏向于市场的。好像存在着一个潜规则,艺术市场在哪里,艺术生态就在哪里。这个生态是自然的,市场的,甚至于是投机的。学术对于生态的合理建设在今天只是一种书面想象。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专稿] 和而不同——刘骐鸣 徐泽双个展
· [专稿] 第三届广州三年展
· [专稿]俏皮——胡华个展
· [专稿]后视盲区—— 杨少斌个展
· [专稿]黄赞伦个展:33号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