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绘画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木版水印产业化道路期待“芝麻开门”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8-12-03 10:36:21 | 文章来源: 《上海证券报·艺术财经》

  艺术家袁运甫正在百雅轩指导校版样

  作为中国硕果仅存的几家百年文化老字号之一,上海朵云轩可谓享誉海内外,尤其是其所拥有的“木版水印”技艺,更是中国名作复制足以“以假乱真”的濒于失传的传统技艺。今年6月,上海朵云轩“木版水印”获得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荣誉称号。然而,艺术品复制与衍生品产业逐渐走入市场,艺术品正在以更“平实”的价格走进大众文化消费领域。北有荣宝斋,南有朵云轩的时代早已过去。既有品牌效应做后盾,又有“独门”技艺做前锋的朵云轩“木版水印”到底如何审视自己的前程?他们将如何面对强大的市场对手呢?上海书画出版社(朵云轩)党委书记、副社长崔晓力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谈话,或许能透露某些端倪。

  以传承文化为己任

  崔晓力指出,“木版水印”自诞生之初就是一种专门用于复制的技艺。一直以来,朵云轩都是以传承这门传统技艺为己任。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才逐渐从过去的需要走向中国画历代名家名作的复制道路:一方面可以让大众通过他们的复制品去感受和研究博物馆级的中国画精品;另一方面也是为博物馆、美术馆、机构以及艺术家、藏家们提供艺术品或者藏品复制的相关服务。

  由于“复制”之名的限制,其产品的售价始终在市场上处于劣势,从最便宜的几百元到最贵的也不过十几万元。而这些作品的制作无论大小、好坏都必须经过非常长的制作周期,从勾描、刻版到拓印、装裱,少则一个月,多则10年。这样的制作周期和人工消耗都非常巨大。而他们的售价却只与制作成本相持平。崔晓力告诉记者,每年社里都要为“木版水印”投入近300万元。然而,到2005年其销售总额也不过只有每年30-40万元。

  当代艺术家上门合作

  “不过,自从今年6月国家宣布朵云轩的‘木版水印’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朵云轩木版水印的销售业绩目前已达到120万元。”崔晓力非常高兴地爆出了今年的最新销售情况。他表示,这说明市场是具有需求能力的,而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号对于朵云轩品牌效应的强化也起到了很不错的效果。

  目前朵云轩“木版水印”的客户主要来自哪些层面呢?朵云轩木版水印室郑名川科长告诉记者,除了个人的艺术品复制订单外,更多还是来自企业或者机构的礼品与装饰订单,也有博物馆等文化机构的藏品复制项目。此外,也有当代艺术家主动上门提出与“木版水印”合作的项目。例如,知名艺术家邱黯雄不久前在“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上被追捧的作品《新山海经》,就是艺术家主动上门,用“木版水印”技艺完成的。美国MOMA也曾经主动找过朵云轩洽谈合作。对此,崔晓力表示,以“木版水印”技艺与当代艺术家合作为其完成原创作品倒的确是朵云轩的优势,应该能成为朵云轩“木版水印”室的主要市场方向之一,不过他也承认:“百年老字号的惯性思维过于怀旧,所以缺乏创新和突破,这是制约‘木版水印’市场始终停滞不前的重要因素。”

  走产业化与原创化道路

  另外,崔晓力也表示,除了观念和企业机制存在问题之外,人才的缺失也是目前“木版水印”产品产业化进程缓慢的重要原因。郑名川告诉记者,目前“木版水印”工作室鼎盛时期工作人员达到过40位,现在所有工作人员只有不到20人;仅拿“水印”这个环节来说,老师傅只有三四位,其他都是毕业不久的年轻人。

  尽管存在很多现实问题,但是崔晓力相信,“朵云轩”的百年历史品牌及其对“木版水印”技艺的传承和保护,都是建立市场竞争力的强大武器。他表示,朵云轩应该摒弃过去守株待兔的陈旧观念,要主动出击,不断提升自身“产业化运作”的能力,未来会更多地将精力放在“木版水印”的艺术原创作品。他说:“朵云轩‘木版水印’的产业化道路就如同‘芝麻开门’,一旦找到那扇‘门’,一切就将豁然开朗,别有洞天。”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专稿] 欧特克公布权威调查报告
· [专稿] 华夏收藏网首场网上拍卖会
· [专稿] 设计教育的国际国内现状与问题专题讲座
· [专稿]对画空间:画中有话 开幕现场
· [专稿]李青个展 重影 开幕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