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于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招收第一批学生。当时盛况空前,共有5万名考生竞技考场,最终仅录取了47人,杭州人潘一杭是其中之一。
“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1986年,辞去湖南师大教授一职,潘一杭去了大西洋西岸的这座巨城。然而,到了纽约,潘一杭置身于各种画廊和展览时,却感到相当迷茫:“记得曾参加一个画展的开幕式,现场什么也没有,后来来了一个人,拔出一把枪,朝自己的手开了一枪,这就是开幕仪式。”
纽约以不同的方式,给每一个身处纽约的人上了生动的一课。潘一杭曾经以为在国内学到了很多,“去了之后,发现只是学了这个世界的一个角落、一个方块而已。”
4月8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行的“彩墨生活——潘一杭近作展”,是潘一杭自2008年在杭州、上海、南通等地举办展览后,在北京亮相的首次个展。在以“生活”为题的此次展览中,他刻意表现了自己旅美生涯中的诸多细节,温馨的家庭,喧腾的泳池,等等,无不展现了艺术家20多年来积淀的情感。中国画材质的使用与西方绘画技法的结合,亦凸显了潘一杭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的丰硕成果。
早在考入浙江美院前,潘一杭创作的人物画《闪闪的红星》就被制作成印刷品公开出售,与章晓明合作的《新安江水电站》被选登在《工农兵画报》的封面上。这些荣誉与成绩所带来的光环并没有使他迷失自我的方向,迈出校门的他也并没有满足于国家统一分配工作所带来的安逸生活,艺术道路上的困惑与探索艺术本质的求知精神使他毅然辞去湖南师范大学教授一职,汇入时代的潮流赴美留学,在美国当代抽象派大师
GraceHartigan的亲自指导下,开始更为深入地研究艺术表现形式及艺术精神,不断寻求中西艺术融合之道。2008年,潘一杭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个展,成为77级毕业生中返母校办展的第一人。
如今,在海外游历20余年的潘一杭携带近年来精心绘制的作品回到故土,正如20世纪早期海外归来的老一辈艺术家们一样,他的作品给我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轻松放逸的笔调中透出某种印象派画风的气息,绚丽斑斓的色彩带着些微平面装饰的趣味,弥散着温馨幽雅的情调,这些西方的艺术元素与中国水墨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艺术家自我对中国传统水墨本质的理解和追索,更可知悉画家在艺术媒介及语言上的熟练掌握和不懈探索。
近年来潘一杭的创作围绕着三大主题:生活(家庭)、运动(游泳)和抽象(风景)系列。此次展出的作品《试装》属于潘一杭近作中的“生活”系列,绚丽的画面中,3位正在试装的少女,仿佛为接下来要举行的盛大活动做着准备。画家将笔触弱化,用大量鲜艳的色彩代替了线条的造型,红、黄色的强烈对比加强了近似平面化的装饰感,使整幅画面透出一种原生的美感。作品中没有鲜明的主题性,画家只是作为一位旁观者描写着身边生活的细节场景,充满了恬静闲适的气氛,虽然忽视了画面与观者的互动性,却恰恰加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交流,产生一种共鸣。
“运动”系列中的作品《蝶式》、《蛙式》,分别描写了泳池中两种不同泳姿的运动者,画家充分发挥了水墨的多变性质和不可控特点,从而使泳池的水面充满了丰富的变化,而墨色层次的变化和晕染效果使得运动者的身体充满生命力的动势。“运动”系列与“生活”系列相比,一动一静,恰成比照,交相呼应,反映出潘一杭率真自由的艺术风格,以及在细微的人生经验中寻求艺术本质的探索。
潘一杭曾感言国内艺术家的艺术处境优越于自己,面对国内身价倍增的画家和日益繁荣的艺术市场,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理念——“艺术家不能取巧与投机,不能选择历史,只有历史才能决定一个艺术家的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