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艺术 主流声音 您的位置: 首页>绘画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写胸中灵和之气——有感于冯大中的写生画稿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5-20 22:30:12 |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 美术周刊

 
霜林秋水(国画) 冯大中
 

天地玄黄(国画) 冯大中

文/邵大箴

冯大中以画虎扬名于世,他笔下的虎体态雄健、威武而性格温和、敦厚,惹人喜爱。他的山水画兼长丘壑、笔墨与境界,情景交融,也早已为人们所欣赏。笔者最近有机会读他的许多写生稿本,其中有画虎的,也有山水、花鸟;有直接写生的,也有仿前人笔意的即兴书写。这些作品具有写生的性质,但都熔铸了自己的匠心,说它们是一幅幅出色的创作毫不过分。读了这些作品,我深深地感到,冯大中之所以能在艺术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是和他长期以来走坚持师古人、师造化的道路分不开的。他锲而不舍地读古人和自然这两本大书,体悟人生经验,领会艺术创造原理,全面提高自己的修养,完善艺术技巧,攀登艺术高峰。

临摹经典作品,是学习中国画技巧和精神的必经之路,冯大中在学画阶段,大量观摩和临摹古人作品,以它们为范本,结合写生,摸索着前进的方向。即使在成名之后,他仍坚持向古人学习。在这次我阅读的作品中,有不少是仿古人笔意的写生创作,其中以仿八大的居多。

他在意临、意仿中体会如何通过笔墨传达出客观物象的“神气”和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在仿前人的作品中不求笔笔与原本相同,而在自己的创作中,在师古人“心”的前提下,表现自己的独立精神。中国艺术史上画虎者不乏其人,而冯大中敢于独立门户,自成一家,赋予虎的形象以新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味,表明了他的胆量和勇气。他在山水、花鸟创作中,广取博收,借鉴诸家,但不落前人俗套,努力另辟蹊径。究其原因,正如前面所述,他在师古人的同时,不忘师造化,忠于自然,以自然为师。

冯大中在绘画上的成就,既得益于对传统的学习,也得益于写生的实践。他的写生画稿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努力摹写客观物象,曲尽其形、其神,作为搜集创作素材的手段,如树木、水、石、花草和鸟兽的造型;另一种带有创作性质,在尊重客观自然、认真发掘其外在和内在美的同时,敢于进行主观的艺术夸张和提炼。关于前一种写生法,许多成名艺术家往往不屑一顾,其实,对客观自然的学习,包括对一些具体客观物象形的写照,是艺术家永远需要坚持的。达·芬奇的许多写生稿说明他一生重视对客观物象的细致摹写;李可染年迈时,还孜孜不倦地对着树木一笔笔地写生,研究其造型……冯大中笔下的虎之所以如此真实、生动,除了他认真学过虎的解剖,熟悉虑的骨架和肌肉组织外,还得益于他不厌其烦地详细观察其动态、神情和认真的写生。有时他边画边用文字记录关注的细节,以加强记忆。人们往往只看到冯大中画虎时胸有成竹的挥洒自如,没有看到此背后他流淌了多少汗水和花费了多大的精力!

传统山水画历来讲求用笔墨语言表现丘壑和意境。冯大中在实践中意识到山水画不能脱离对客观自然的观察和描写,又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写生上。他把写生当作学习和体验自然的重要途径,乐此不疲地坚持。他在面对自然写生时,不拘泥于客观物象的写照,强调表现主观感受,重视发挥笔墨语言的情韵;他在线的曲折变化中,在点擦皴染中,在水与墨的交融中,抒发自己的主观感情。他的山水画稿画出了南方山水的秀丽、温润,北方山水的苍茫、浑厚,也写出了他开阔的胸怀和在大自然中畅游的愉悦之心境。

冯大中画虎、画山水和花鸟很重视艺术的品位与格调。画,是画家抒发个人情感,并借以与大众交流的手段。让更多的人欣赏自己的作品是每一位画家所期盼的。冯大中画虎、画山水,心中想到大众,努力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但他不迎合大众,不媚俗,而坚持中国画应有的艺术品格,坚持用自己的作品去潜移默化地影响观赏者的思想、感情,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黄公望在《写山水诀》中说:“作画大要,去邪、甜、俗、赖四个字。”画的格调高低虽与画家的技法、技巧有关,如用线、用墨以及章法处理是否恰当、得体,更与画家的人品与修养有密切的联系。冯大中的画在市场上走俏,可他并不因此追求作品数量而潦草作画;在艺术新潮汹涌澎湃之时,他不怕遭人非议“守旧”而改弦易辙,他坚持自己的艺术道路,不为“变”而变……画虎最易犯“俗”,如虎的造型徒有其貌和势,而无内在精神;又如过分强调凶猛的兽性,而忽略虎性具有与人类和谐、共存的一面……在追求形神兼备的同时,坚持塑造自己心中理想的虎的形象。

和冯大中有过接触的人,都对他平和、谦逊的性格,对他勤奋好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有深刻的印象,他的人品和修养在其作品中有自然的流露。这,大概是他的艺术创作保持应有艺术品位和格调的根本原因吧!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冯大中艺术巡回展》至南京
· 冯大中捐赠画作支援灾区
· 艺名"苦禅"藏求学故事 "金碧写意"独一家组图
· 写意则由工化出--读王铁城工笔人物札记
· 写意精神的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