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郭晓川是一位活跃于当代中国画坛的美术批评家和策展人,而他的绘画才能只有很少人知道。其实,他一直在画画,曾经在艺术院校系统学习过,在后来专攻美术史论和从事美术评论的同时,也没有放弃画画。
他之所以钟情于绘画,一是从小培养的兴趣、爱好使然;二是他把“画”和“文”,以至“行”,看作是相互不可分割的综合修养和技能,是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必须具备的。也就是说,作“文”或做绘画经营、管理的人,如不亲自作画,则很难懂得绘画的三昧。反之,作为画家,如果学点“文”或了解点艺术社会运行知识,对绘画也会有所助益。不仅如此,他还意识到,在“画”、“文”、“行”中,运行着共同的规律,即所谓“道”,那是做人、做艺都需要虔诚地去追求和遵循的。
在中国文人画的传统中,文和画是从来不分家的,中国古代从事绘画批评与理论写作的人,往往都是绘画实践家,几乎没有专门从事美术批评或美术史研究而不会画画的人。这一点,与现代西方的情况不同。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作美术评论或美术史的人,会画些画是应该提倡的。
西方现代艺术批评界流行一种说法,认为美术批评和美术史研究属于哲学、历史学科范畴,是形而上的,而绘画技巧仅仅是一种实践技能,是形而下的,两者不仅不能相提并论,而且彼此距离越远越好。这固然与西方前卫艺术思潮重视观念忽视技艺有关,也反映了西方人历来的另外一种不够全面的认识:以为艺术批评者如果掌握了一种绘画技巧,则会影响他对从事其他艺术风格和技巧艺术家公正的评价。这种担心不是没有一点道理,但未免因噎废食了。艺术批评者不懂艺术技巧的后果,在西方已经明显地显示出来:艺术批评与史论研究,越来越因强调观念而哲学化,不仅造成与艺术实践的脱节,而且从表达形式到内容都晦涩费解,这在艺术极端观念化的过程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郭晓川的绘画作品中有两种类型:速写和水墨山水。速写以勾线为主,多为人物写生。笔法简练,形象生动,说明他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捕捉人物动作的本领。水墨山水多为即兴创作,不是依靠写生完成的,而是在长期对自然观察、体会和视觉经验积累、前人艺术学习心得基础上的即兴创作。
从画面上看,他作画比较快捷,先有一个根据腹稿做的略图轮廓,然后用墨和赭、绿、蓝等色彩渲染,再用浓墨勾画轮廓和交代细节,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既胸有成竹又有大胆、果断的随意发挥。他用笔粗犷、大气,造型注重块面转折,讲究画面整体效果。从图式看,他广泛吸收前人营养,不拘于一家一派。画中景色多为长期积蓄在心中印象的即兴组合,可以说是写“胸中丘壑”。画面多有题字,抒发作画时的情怀。无疑,郭晓川的水墨山水是属于写意文人画一派,借笔墨表达内心感情。郭晓川的这些山水画品格是朴实的,画面单纯而耐看,反映出他的传统绘画修养和用文人画笔墨追求创新的努力。
作者作画要自得其乐,惟有作者自娱才能娱人,但要娱人娱己,给别人提供美感,必须有修养和技巧。机智、聪明、著述甚丰,对客观世界有敏捷反应的郭晓川,作画时是愉快、兴奋的,他通过一幅幅作品,体悟艺术,体悟人生,并把他的内心体验传达给我们,使我们产生感情的共鸣。
艺术档案
郭晓川,男,1962年生于山东省微山县。1979年参军。1984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1991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199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美术系,1996年获美术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历任《美术观察》杂志副社长、副主编,《中华文化画报》主编、《华商》杂志执行总编等职。
1998年策划和举办了“中国当代美术二十年启示录”展览,1999年创立了大型常设学术项目“今日中国美术”。主编和出版了《中国当代美术二十年启示录》、《今日中国美术》(I、II卷)、《今日中国美术》(展览卷)等大型图书和画册,以及“今日中国美术丛书”系列读物。出版重要专著有《西方美术史研究评述》和《中西美术史方法论比较》等。
富贵苟难图(国画) 郭晓川
深山只此凉(国画) 郭晓川
一尘不到心源净(国画) 郭晓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