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东旺 《早点》 第10届全国美展金奖作品
近些年来,全国美展给观众以经典作品呈减少的感受,去年的全国青年美展,有评委评价好作品少,本报记者就此疑问采访文化部艺术司文学美术处处长安远远女士。
“全国美展”是国家级的权威性、综合性大展,每5年举办一次,迄今已成功举办10届。今年,第11届全国美展恰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美展将集中展示一大批体现时代精神风貌的精品力作。展览分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粉画,漆画、陶艺,艺术设计,壁画,动漫、综合等,港澳台邀请展等共10个分展区。各展区分别评选出获奖提名作品后,将在北京举行“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奖作品展”,中国美术界最高奖项“中国美术奖”创作奖将在全国美展中评选产生,本届全国美展可谓是当代中国美术作品阅兵式。
目前,第11届美展展区工作会举行之后各展区作品征集工作已经全面展开。
参展作品规模大
给评选工作带来难度
《渤海早报》:近些年来,全国美展给人以经典作品呈减少的印象,对于这一现象您如何看待?
安远远:我个人觉得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的原因导致给人有经典作品减少的印象,一个是年轻艺术家参展的较为普遍性,都想一鸣惊人,其实最后拿出的作品在形式探索、内容呈现的效果以及艺术水平方面,大家都差不多。二是现在展览机会太多,创作过程中对作品精心打磨的工夫不够。三是审美的多元化,同时也不能排除市场的影响。
比如第十届全国美展,就有10万多件作品投稿,最后汇总到北京也有500多件作品,而本届美展的投稿数量估计将更多。参展作品的广泛与规模之大,给评选工作造成一定难度。而且各类作品创作主题比较分散,并不是一个专题性的征集,一方面给艺术家有很大选择空间,但另一方面对于不同主题作品的比较,也进一步增加了评选的难度。
还有就是现在展览机会多了,各种类型的联展、个展和地方展览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多的展览、展示的机会和平台。不像以前,很多艺术家十年磨一剑,只认准全国美展,想一显身手。倒退十几年,二十年前,“全国美展”可以算是全国美术展览最主要的渠道,美术家发表作品的平台相对是比较单一,现在渠道多元化了。另一个原因就是我所说的审美多元化与审美水平和要求的提高。举个简单例子,就如同人们站的地势高了,看的东西多,自然眼光也挑剔了。这些年美术创作发展迅猛,创作多样化,这也导致人们的欣赏水准和审美要求不断提高,对于“经典”的要求那就更高了。
老一辈艺术家
把机会留给年轻人
《渤海早报》:像去年的全国青年美展,有评委评价好作品少,近些年,许多传统美院也出现毕业展作品含金量呈下滑的现象,这是否侧面导致全国美展上经典作品给人以“呈减少趋势”的感觉?
安远远:这里面还有个导向性的因素。这些年创作领域主题、风格和表现手法多样化,让学生可以各自追求自己喜欢的个性创作,现在机会太多,年轻人也急于被认可,而过去主题性的展览太多,在一个角度下征集作品,就容易比较出更好的作品,像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实施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就涌现了大量好作品。
现在和以前也不同,以前的美术家机会相对少一些,想出好作品在全国美展上露脸,所以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在全国美展的作品创作方面。那个年代的美术家对美术的追求很崇高,很多年轻人就是抱着一生如一的念头在创作。而且学生是需要老师的指引与带领,需要有个明确的创作方向。像这次中央美术学院优秀毕业生作品展,有些作品个人感觉就非常不错。
全国美展是挖掘中青年有潜力艺术家的大平台,许多老艺术家并不参加,他们把机会更多地让给年轻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让人感觉经典作品出现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