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着,“中国意象·都市旗帜”西安曲江国际当代艺术季来了。明日,西安曲江当代艺术季将盛大开幕,昨天下午,包括海容天天在内的多位参加本次艺术季的外地艺术家纷纷抵达西安。记者抢先探营,西安曲江当代艺术中心的布展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而此前本报报道的艺术中心的“电视门”——《聚变》也于昨晚被“点亮”,三百多台或许正常或许全部雪花点或许黑屏的电视机组成的“电视门”无声地亮着,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震撼。
西安曲江当代艺术中心是大唐芙蓉园曾经的“唐市”,这里的建筑飞檐斗拱、古色古香,而昨天记者来到这里时,发现已飘荡着浓厚的艺术气息。除了那颇有震撼力的电视门外,印着各种当代艺术品的宣传页也挂满了墙,而原唐市酒肆上的酒幌则被“艺术旗”取代,一阵微风吹过,旗面展开,呈现的是各种很有震撼力的当代雕塑。出于“保密”的需要,很多重量级的展品还没有公布,不过很多展室已经完成了布展工作。艺术中心北侧一件展室内的不少油画,放眼看去好像很普通的儿童画,不过整个画面之上被作者精心加上很多均匀的红点,整幅画就给人一种抽象立体却有些压抑模糊的感觉。由于作者没有在布展现场,帮助布展的李先生告诉记者:“当代艺术作品其实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我理解这幅画其实是通过抽象的方式,展现当下孩子们的生存境况和他们的压力。”
而在另一间已经布置好的展室,墙面上挂了三组作品,全是用丙烯颜料完成,其中一组是抽象的人面,一组是红艳艳、喜庆的糖果,另一组是两个楼房的截图。《糖果》的作者张嫒邨恰好在现场,她向记者介绍,这些糖果都是她在市场上看到的,“那种很便宜,两三元一斤,用糖精勾兑出来的糖果。”为什么选择这样一组糖果呢?她说:“我觉得表现一个城市的发展,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光看城市人的生活,也不能光看偏远山村的生活,城乡结合部其实能说明很多问题。通过这里的‘糖果’,你会发现这里的人们需要改善物质生活,但又受经济所限,他们享受的甜蜜也都是不完整的。”而西安美院的风华则是那组楼房截图的作者,整个画面看上去非常平淡,但却给人一种压抑感,风华说:“这是城市的角落,楼房的截图。尽管为了城市所谓的‘环境’,楼房外面被一次次粉刷,变得光鲜亮丽,但在其中生活的人却始终没改变。如果观众能从这幅画里品味出一点什么味道,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据现场布展组负责人介绍,眼下的布展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预计明天下午就可以全部完成,开幕后市民可以免费在这里参观,沉浸在当代艺术的海洋中,体味当代艺术的风貌。记者张静 实习生霍晔宁 张欢
刘伟:
用纪实手法关注社会底层
采访艺术家刘伟之前,先看到了他的影像作品《无望的土地》,脑海中留下了一幅画面——一位拾荒者背着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踩在如小山般的垃圾堆上。印象中的当代艺术作品都带着几分抽象和隐喻,绝少见如此写实的作品。刘伟有些自豪地告诉记者:“我的影像作品还参加过纪录片大赛呢。”
在搞当代艺术之前,刘伟搞的都是传统艺术,“不过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开始做当代艺术了。所谓当代艺术,首先手段要是当代的,必须与科技结合;其次展示的是当代社会的内容,或许尖锐,或许深刻,但都是当代人关心的话题。”刘伟告诉记者,早期他的作品虽也运用了当代艺术的手段,但更多关注的是自身的感受,“这样不但容易和其他当代艺术作者撞车,也缺乏当代艺术的内涵。”
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一下子转变了视角,“有一年冬天,在北京乘车,忽然看到有人举着大牌子站在某政府部门的门口,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在上访。我忽然对上访的群体产生了兴趣,用了两年时间,追踪了很多上访的人,发现尽管社会在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却产生了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上访有时也是一种无奈。”于是刘伟创作了一组关于上访者的艺术作品,在这个过程中,他渐渐地开始关注社会底层的生活者。
本次带来参加艺术季的作品叫做《无望的土地》,刘伟紧紧抓住民工和城市拾荒者这一潜台词,以纪录片的方式转述他们“忙忙碌碌、匆匆而过,在繁华的消费文化中攫取自身需要”的身影。对这一群体展开调查,追踪其中的细节、过程和状态的东西,虽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痛快,却也让观众有一种无言的痛。
刘伟说自己就是要用纪实的手法,展现底层人的生活状态:“他们就生活在我的身边,我有义务为他们代言。我曾帮朋友做过很多纪实性的栏目,深刻了解到所谓的‘纪实’其实并不能完全做到,但我一定会忠实地用影像记录下我的思考,怀着悲悯的情怀关注底层的群众。也许我的作品不够新锐时尚,但我觉得态度和内涵是当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