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谁说女性没有大师?珂勒惠支作品展重现中国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3-18 13:35:17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作者:许柏成

珂勒惠支 《自画像》,68.6x48.3cm,石版画,1927年

凯绥•珂勒惠支是出生于德国的表现主义艺术大师。她1867年出生于德国柯尼斯堡(现在俄罗斯加里宁格勒)。

因为她和丈夫居住在贫民区,了解普通人民的贫困境遇,她的作品从一开始就反映普通人民的贫苦生活。

她一生饱受战争带来的伤害,儿子和孙子先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死,在1943年她的住宅被炸毁,她离开柏林搬到德累斯顿的一个小镇居住并于1945年在那里逝世,而在临去世她依然没有看到战争结束的那一刻。她一生都未停止其创作。在其少女时期关注工人起义、农民战争,婚后刻画母亲与孩子、表达母性,丧子之后关注死亡,反对战争,以自己为原型的母亲的形象与对死亡的关注是贯其一生作品中的符号。

在她之前从没有一位版画家用版画这种形式将自己的感情与思想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作为一名女性艺术家,称其为大师丝毫不为过。

而珂勒惠支今天广为我们所知,更是因为她与中国的渊源。她的美学思想在中国被重新点燃,1931年鲁迅为了纪念柔石,第一次把其作品《牺牲》发表在当时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上,这是珂勒惠支作品第一次在中国大众面前出现。 并于1936年亲自设计、出版了画《凯绥•珂勒惠支选集》。

珂勒惠支对中国艺术家的影响

珂勒惠支对中国思想和艺术的影响并不止于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时期,她的风格与美学的影响一直延续至改革开放以后的80年代。谭平、曾梵志、黄锐等艺术家都受到她作品的深刻的影响。

谭平

“我从一位艺术家的眼光和感觉去认识珂勒惠支,从中我读出了另一位艺术家画中弥漫的一种无处不在的孤独感,一种灵魂无处安放的内在强烈的孤独感。这是对我触动最深之处。

我自己的毕业创作“矿工系列”,无论从形式语言、铜版画技法,还是精神内质都与珂勒惠支有着密切的关联。”

——谭平

谭平版画“矿工系列”

 

曾梵志

从美术学院毕业后的若干年里,曾梵志逐渐成长为一名颇有建树的艺术家,享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视觉语言。正是在这个时候,他看到了一些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原作,这才发现珂勒惠支对其产生的影响是何其巨大。虽然曾梵志已把其他艺术大师的作品忘到脑后,他对珂勒惠支的版画却始终记忆犹新。凯绥•珂勒惠支那质朴、纯净却极具震撼力的黑白图像,多年来始终铭刻在曾梵志心头挥之不去,犹如第一天看到他们一般清晰深刻。

珂勒惠支个人作品展曾在1979年在中国首次举办,时隔31年之后,凯绥•珂勒惠支作品展在北京草场地艺美基金会画廊举办,共展出其最主要版画、雕塑作品113件,其展览主题定为“我的孩子,春天来了”,正如珂勒惠支对中国艺术的影响至今没有停止。

德国大使馆代表,德国珂勒惠支美术馆馆长-Martin Fritisch,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等为艺美基金展览剪彩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