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成就与开拓——新中国美术60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3-20 19:34:53 | 文章来源: 美术报 孟繁玮

 

美术史论研究的推进

与美术教育的得失

60年来,随着民族的振兴、文化的发展、美术创作的兴盛、美术思潮的更迭,中国的美术史论研究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推进。薛永年言简意赅地勾勒出新中国美术史论研究发展的两个阶段(1949至1976,1976至今)的大体脉络,观察60年来中国美术史论研究事业的发展,大体可以围绕时代提出的新问题、提供的新材料,找到相应的新方法。他还提示学科的发展要求美术史学者切忌追随时风,急功近利,而要重视对古代传统和西方美术史学的双向深入,特别是国学传统,立足于体系性的通盘了解后,结合自身研究实际作出自觉性的战略抉择。杨斌以“理论需要自觉,更需要自信”为题,客观审视了新中国美术理论的发展历程,认为“论从史出”的理论研究方向是建立“中国美术观”的基础,我们今天的美术观多受西方艺术形态理论的影响,一般是以绘画和雕塑形态为核心和重点,相应地“工艺美术”退居到边缘地位。如果我们从更加生活化的朴素视角来审视历史,就会发现中国人更看重那些和实用密切相关,存活、蕴含于实际生产和人伦生活中的造型创造,类似于今天所说的“工艺美术”范围。可以说,“工艺美术”最能突出展现中国最为普遍也最为深厚的中国美术观。建立“中国美术观”的基础是尊重中国的美术历史,从中申明以中国文化为背景和依托的旨在复兴民族文化的“中国美术观”。张敢谈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国美术史研究正逐渐走出“编译”状态,朝着具有独立学术精神的方向发展。

建国60年,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美术教育也有许多得失经验值得我们回顾和反思。林木的发言概括了建国60年中国美术史论教育的格局与脉络。曹庆晖以中央美术学院第一代中国画教学集体为例,剖析了“三位一体”(以写生为核心、以临摹为援补、以创作为目标的写生、临摹、创作结合)的教学结构所具有的独特意义。陈醉认为,艺术理论教育应注重前沿意识、树立问题意识、明确作文意识,而前沿不等于前卫,新问题也未必属于前沿。这种从具体微观问题入手的研究,对于当下的艺术教育和艺术研究者都具有现实启示意义。

研讨会闭幕式上,邵大箴作了总结发言。他首先肯定了此次会议的学术讨论成果,指出每位代表不同的视角、经历、体会及学术观点,共同促成了研讨会众家争鸣的良好氛围,也正是这种差异性才能进一步推动中国美术研究向纵深发展。同时,他也指出如何更好地团结艺术家、理论家齐心协力为中国艺术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是我们需要继续思考的重要问题。

   上一页   1   2   3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