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张北京民间艺术馆的缩微胡同景观
在前不久北京召开的“十二五”规划首场市民建言会上,围绕“如何打造北京城市新名片”主题,来自各行业的30名代表各抒己见。退休市民王中兴提出,北京应建立老北京胡同博物馆。他说,老北京的数千条胡同造就了独特的胡同文化、北京人性格和人际关系,现在这些胡同被拆得所剩不多了,建立老北京胡同博物馆很有必要。
对于此项建言,北京市委研究室、市政府研究室、市发改委等有关部门表示将进行研究,建议都将被整理后送至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进一步吸纳,“十二五”规划最终可能在明年人代会上发布。
已有胡同博物馆惨淡经营
一城北京,半城胡同,那是旧时京华的风貌,如今这半城胡同已失却一多半。据已再版十多次、忠实记录和梳理北京城变迁历史的《城记》一书披露,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有胡同7000多条,到上世纪80年代变成3900多条,随着旧城区改造速度的加快,胡同以每年上百条的速度消失,现在只剩下不足1000条。《北京晚报》曾载文称“北京地图俩月换一版”。
胡同是北京的历史文脉和城市肌理。专家介绍,北京的城市肌理由胡同和四合院组成。按照明代创设、清朝沿用的规制,北京全城分为36坊,坊下分牌,牌下设铺,铺下才是胡同。这种城市社会生活和居民管理一层层辖制的组织形式,表现出中华民族周详缜密的创造力和城市的管理能力。北京城的古都文化、民俗和市井风貌也被人概括为“胡同文化”。
加强胡同保护,是多年来许多专家的集体呼吁,而建立老北京胡同博物馆事实上早已成为有识之士的行动。
日前,笔者到位于北京丰台区著名景点卢沟桥附近的胡同张北京民间艺术馆采访。被修缮成一片整齐古朴的青灰色建筑的宛平老城内,城最西头的一座两层平房就是胡同张北京民间艺术馆。售票窗口空无一人,古色古香的博物馆在蒙蒙细雨中更显冷清。博物馆里只有3名游客在参观。“我们是一家子,孩子有北京博物馆通票不用买票,我和老人花40元买了两张票,不贵。”在北京某高校任教的刘女士正隔着玻璃津津有味地观看沿着博物馆墙壁曲折盘旋的百米微缩胡同。“在这条胡同里,人、车、马、楼、作坊应有尽有,消失已久的行当和老店铺也可以找到,一切都惟妙惟肖,再现了老北京市井文化和风土人情。”
“别看这条微缩胡同只有100米长,制作却耗费了10年工夫,共有800多个造型各异的泥人、200个店铺,建筑风物都是根据史料还原的。”博物馆主人张毓隽介绍,这些年他一直扎在胡同里,用相机记录胡同里的人和物。“对已消亡的店铺,我通过书籍查询或问老北京人,根据老人们的描述记录店铺的特征。”老张说。在多年积累后,他辞去在邮局的美术设计工作,投身到建立博物馆的个人梦想中。
张毓隽告诉笔者,这里是北京100多家博物馆中唯一的胡同主题博物馆,也有一定知名度,自2007年艺术馆建馆以来,共接待了中外游客、贵宾及政府领导10万余人,海内外上百家媒体做过相关报道。胡同张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移动博物馆还走进了北京20多所大学、社区、单位,赢得赞誉。“不过博物馆开业3年来一直入不敷出,为节省开支,现在只留下一名员工,水电气能省则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