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东渡日本 源起敦煌:岩彩画在中国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2-16 13:58:18 | 文章来源: 《艺术界》

 

洞窟内的壁画全部由矿物质颜料和少量植物色绘制,矿物质颜料曾经是最初东西方绘画共同使用的材料,后来在西方油彩颜料取代了矿物色,而在中国,虽然佛教画一直延续了使用矿物色的传统,但从更大的范围来看,文人水墨兴起,颜色的应用逐渐减弱,这也反映在了敦煌的历朝历代绘制的佛教壁画的特点里。

颜料也是岩彩画和敦煌壁画间的最直接和重要的承接关联。美术所的一整面墙上整齐地摆放着各色瓶瓶罐罐,乍看之下觉得种类繁多且复杂。“种类和目是两回事。”侯黎明说。以石青为例,古代有五个目——头青、二青、三青、四青和白青,日本人更是发展到了十三个目,不同目的差别在于颜料颗粒的粗细,越粗颜色越重,更接近矿物本身,而越细颜色就越浅,于是同一种矿物质在画面上可以表现出不同的颜色。“敦煌的颜色其实很简单,石青、石绿两个冷颜色,土红、朱砂、朱膘,黑和白,基本就这几个颜色,再加点金,像唐的还有一些鼠灰、瓦灰,现在看比较复杂是因为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有些颜色变了,有些脱落或是陈旧了,显得画面颜色很丰富。”

洞窟内壁画使用的传统矿物质颜色基本比较明亮,不过现在美术所也在壁画临摹中使用一些灰的颜色来表现壁画经过漫长时日后眼下的样貌,这些颜色很多来自国内——1990年代中后期,从日本学颜料回来的王雄飞做了很多灰颜色,这些颜色本来主要来绘制岩彩画—— “日本经验”也是从敦煌壁画到岩彩画的一个结点。

东渡日本

珠江新城看起来跟市井的广州并没有多少关系,陈文光的住所和工作室都在这里,从楼上能看到不远处华南植物园里一片绿色,当初会在这里买房子正是因为这个植物园的关系,安静、方便创作,他现在也同时在广州美院教授岩彩。

工作室里摆放着刚刚从展览上撤回的两件作品,一张画的是一叶残荷,另一张是支在一个女人头上的繁复华丽的头饰。陈文光的创作进行得十分缓慢,常常一张画要耗去数月时间——岩彩画的制作工艺复杂,从速度上讲要比水粉、油画等慢很多,因为矿物质颜料不像水粉、水彩等可以调,它只能“称” ——需要紫色就在底下称一红色,等颜色干掉后再在上边罩上一个蓝色。他用来做底的云肌麻纸来自日本,用的胶也是日本生产的动物胶,箔贴上后用布或者是纸去擦,制造出斑驳的效果。其他诸如颜色如何安排,材质间的重叠、刮压、露底、碰撞的处理,都是在画面内部去追求工艺制作的乐趣和经典意义上的“美”。

那叶残荷来自陈文光在东京的记忆,傍晚时上野一带的风景给他留下的印象。上野是东京艺术大学的所在地,在1980年代末时,曾有一批中国留学生赴日本学习日本画,现在在国内从事岩彩创作和教学的很多都是这一批人。虽然日本多家艺术学院都有教授这种绘画方法,但当时著名的几位日本画画家都在东艺大任教,可以说“血统纯正”。

陈文光原本在广州美院学习水墨,1980年代末时在广州也渐渐能看到日本画的一些展览,他对此深感兴趣,自费赴日本留学,师从加山又造。加山又造出身染织工匠世家,对染织技术十分了解,对金箔、银箔贴法也很有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画面装饰感比较强,现在在陈文光的绘画里也还可以看到这个影子。日本人对于这种绘画样式有两大推进,一是将和服上贴“箔”的技术进一步在绘画中使用,发展出各种各样的金属箔,包括金、银、铜、锡等;二是除了矿物颜料,他们还发明出用彩色玻璃研磨而成的“新岩”,这种颜色不像矿物质颜料一样可以根据颗粒粗细起变化,但是非常稳定。日本在古代中国学习到这种绘画方式后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风格,并且这条线索一直没有中断,上世纪末时东山魁夷、平山郁夫、加山又造、高杉辰雄等日本画大师继承的仍然是这种制作工艺,它在日本仍旧作为创作和当代生活发生着关系。

侯黎明去日本读书的故事反映了另一条线索,他是学油画出身,在敦煌研究院呆了三四年后,于1989年赴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攻读日本画大师平山郁夫的研究生,属于“公派留学”。平山是1945年广岛原子弹事件的幸存者,信奉佛教,造访过世界各地的佛教遗址,一直和敦煌关系紧密。那一代日本人经历过战争,对中国怀有感情,侯黎明赴日本读书的机会正是平山本人提出的——之前赴日留学生学的多是保护技术,他想为敦煌培养一些可以从事壁画临摹的人才,他的工作室和当时东京艺术大学其他两个工作室的不同在于除了创作还多了一项临摹的训练。“比一般进去就搞创作对材料了解得要好一点。基本就是技巧的训练,课程也不杂,你就画好一张就行了。”侯黎明说。

1: 鹿胶/ 2: 矿物质颜料/ 3: 矿石 / 4: 胶条 / 5: 软韧胶素 / 6: 铁勺 / 7: 胡粉 / 8: 竹镊(夹箔时用) / 9: 铜箔 / 摄于陈文光的工作室

他回忆刚到东艺大接触到矿物质材料时完全是陌生的。研究院的老先生们临得好,气息对,但仍然是在纸上的感觉而不是墙壁;日本的临摹方法极注重质感,最初甚至不叫临摹,称为复制,质感、肌理等所有的信息都要包括在画面中。“我们的底色是刷的,刷几遍就可以画了,他们是要‘点’,靠不同的颜色去点,花的工夫很长,一般一年也就临一张。”临摹必须按步骤走,从纸张选择到裱画,怎么使用胡粉和金,按部就班。(胡粉在我国古代称为蛤粉,主要成分是碳酸石灰,即牡蛎、蛤等贝壳的粉,主要用于打底,其制作要研磨细、加胶、团状、再揉。)“醒面一样”,再加胶加水调,有时还需要加温,这些在国内都闻所未闻。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