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浙江画院院长谈《富春山居图》对浙派画家的影响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6-04 11:51:27 | 文章来源: 《浙江日报》

几乎是穷尽了大陆收藏过海峡,终于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亮相,与观众见面。

在浙江画院院长孙永看来,12件展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黄公望及《富春山居图》对后世画坛的深远影响。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黄公望书画真迹,为黄公望亲绘作品及书题作品。题《赵孟頫楷书临黄庭经》、题《赵孟頫行书千字文》(题跋内容确认了赵孟頫与黄公望之间的师承关系)、题倪瓒《六君子图轴》、题钱选《浮玉山居图卷》、画作《溪山雨意图卷》、画作《富春大岭图轴》、画作《剡溪访戴图轴》。

第二类为后世画家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摹本。明代张宏《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张宏作此画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原作还是完整的一卷。此临本尽力忠实于原作,基本上保留了原作被毁以前的面貌,故这幅作品除本身的艺术价值之外,还有重现黄氏原作的重要意义)、明代沈周《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富春山居图》曾为沈周所藏,后意外流失,再次相遇却又失之交臂,成为沈周平生憾事,因此背临一卷聊以释怀。)均为临仿本,对了解黄氏原作有重要意义。

第三类为后世画家仿黄公望笔意之作,反映了黄公望对后世画风的影响。如清代王原祁《仿富春山居图轴》(王原祁中年代表作之一)、奚冈《仿黄公望富春笔意图轴》。

面对这张第一次集体远游的画单,浙江画院院长孙永感叹:由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太出名了,以致明清画家都争相临摹。除了沈周背摹的那幅《富春山居图》外,现在有籍可查的临摹本还有十余幅。较好的临摹本有5种,其中沈周所临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余4种均流传海外,因属背摹,故董其昌认为其肖似若过半。邹之麟则是在吴氏家中对着原图临摹,其形神更能接近原作。此两卷因其时原画尚完整,故十分宝贵。

无疑,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再没有哪一个画科能像山水画那样给国人以更多的情感。若说与他人谈经辩道,山水画便是民族的底蕴、古典的底气、我的图像、人的性情。

中国山水画产生于晋和南朝末,至唐末五代达到一个高峰。“然山水画之变,始于赵孟頫,成于黄公望,遂为百代之师。”至明代,黄公望又被列为“元四大家”之一。孙永说,继浙江湖州人赵孟頫之后,黄公望彻底改变了南宋后期院画陈陈相因的积习,开创了一代风貌。在元代,黄公望的画名很高。至明代,黄公望又被列为“元四大家”之一。《富春山居图》足以代表他一生绘画的最高成就。

孙永称赞,时过境迁,这幅长卷看起来仍山峰起伏,林峦蜿蜒,平岗连绵,江水如镜,境界开阔辽远,雄秀苍莽,简洁清润。凡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变化无穷。其山或浓或淡,都以干而枯的笔勾皴,疏朗简秀,清爽潇洒,远山及洲渚以淡墨抹出,略见笔痕。水纹用浓枯墨勾写,偶加淡墨复勾。树干或两笔写出,或没骨写出,树叶或横点,或竖点,或斜点,勾写松针,或干墨,或湿墨,或枯笔。山和水全以干枯的线条写出,无大笔的墨,惟树叶有浓墨、湿墨,显得山淡树浓。远处的树以浓墨点后再点以淡墨,皆随意而柔和。虽师出董巨,又超出董巨,把赵孟頫在《水村图》、《鹊华秋色图》、《双松平远图》中所创造的新法又推向一个高峰,自出一格。

“元画的特殊面貌和中国山水画的又一次变法赖此得以完成。”在孙永心中,黄公望不仅是14世纪中国最为著名的画家与绘画理论家,也是中国古代山水画史上最为杰出的一代大师。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曾游历富春江,谢灵运、李白、白居易、苏东坡、范仲淹、陆游、范成大、徐霞客……但将富春山水永驻后人心头的,却是黄公望。清代杭州人王清参在《泊富春山下》中说:“今日已无黄子久(黄公望,字子久),谁人能画富春山?”

 

1   2   3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