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彼得·安德思:发现“有意思”的中德文化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10-11 13:24:09 | 文章来源: 国际先驱导报

Q:如今,中德文化交流中的主要障碍来自哪里?

A:如果讲到障碍,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什么。在不同地方的经验不会造成阻碍,而是会成为合作的灵感源泉。比如在艺术领域,各地的艺术家完全不同,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解读世界。对我而言,先去了解,然后再与艺术家合作开展项目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歌德学院的使命是创造可能性。我们自己并不是艺术家,不会去创作作品。我们更多是联系各个伙伴,去发掘艺术和艺术家,之后为其提供一个平台,在此之上,从他们的作品中了解对于世界的想法和愿望。

Q:全球化的背景会为你在中国的工作带来什么创新?

A: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因为文化同样也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但我们与自己的传统仍紧密相联。在此之上产生一种对立,如果这种对立通过多种角度得以反映,会更有意思。全球化带来的并不是美国或者说西方文化遍布全球,而恰恰相反,各个地区、各个民族自己的文化得到了发展,并被接受。比如非洲、中国、南美的文化等。

有意思的是我们如何处理和理解什么是德国的传统文化,什么是中国文化,什么是巴西文化等等。我们的工作不只是纯粹介绍德国文化。不只是德国文化或德国传统文化,而是要介绍非典型的,也就是要介绍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因为文化是个体的。

Q:如何理解“有意思”?

A:“有意思”是一种对话的过程,即与合作伙伴共同探讨什么是“有意思”的。去深入理解艺术家的文化背景,去理解为什么这位艺术家有意思,为什么这件作品有意思。我认为你提出的是一个非常棒的问题,这正是文化交流的根源所在。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双方合作开展有意思的项目。

Q:中德存在文化差异,如果中德双方对于“有意思”理解不同怎么办?

A:举个例子,中国的艺术家或策展人找到我说想做一个系列电影放映和讨论会,初一看,电影的主题可能对我们而言并不是那么有意思,但这之后,我们会仔细研究这个电影具体讨论的问题,并去思考为什么这个主题在当前如此重要。如果确实很重要,我们就要将它翻译成德国的语境,然后会思考,如果这个问题对于你们重要,那对德国意味着什么,在德国有没有相应的艺术家也在就这一主题进行创作或研究。在表面看上去简简单单的“合作”背后,其实是有很多步骤和问题的。

文化只有商业和非商业之分

Q:歌德学院在北京的不少活动挺小众和“阳春白雪”(例如探讨国际上最前沿文化理论的《“超有机”:首届中央美术学院泛主题展》等),而传统上歌德学院一直是“无论是精英文化还是大众文化的介绍都同样重要”,不知道你如何看?

A:我不想将文化分为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对我而言,只存在商业文化和非商业文化。基本上,歌德学院工作的重点是保护非商业文化存活的环境和空间,这些活动不是以商业价值来衡量的。但这不意味着非商业活动就不能成功。比如,在皮娜·鲍什的创作初期,那时她还不那么有名,歌德学院就在世界范围内展示她的作品,而到后来,她成为了世界巨星。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歌德学院致力于推广新的但并不一定已在市场上取得成功的艺术,看重的是它的品质和长期的成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