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你们选取艺术家时存在什么样的标准?
A:第一个标准就是质量。一件作品的好坏,经常要看它如何考虑语境(形式)。如果是实验性的创作,它产生时可能相应的标准还不存在。在那时,我们的考虑就是这位艺术家创作的态度是否严肃,是否足够有创意,以及他用于创作的材料或媒介是什么。第二个标准是,所表现的东西应该是对其所产生的语境的一种反映。具体而言,一件来自德国的作品应该反映了德国的社会生活。内容和形式是评估其质量的两大标准。好的作品是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
此外,歌德学院在慕尼黑总部有一个顾问团,他们是各自领域的专家。他们可以为我们提供咨询。所以,选择艺术家并不是歌德学院某一院长的主观意愿,而是各方沟通后的结果。例如近期举行的“屋顶上的大都会”活动,选取那几部无声电影和哪几位艺术家也咨询了歌德总部的顾问团。
Q:“屋顶上的大都会”属于典型的中德合作项目?
A:是的。我可以告诉你为什么。对我们而言,“文化和公共空间”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话题。公共空间不仅是地理上的空间概念,它也指可以进行对话或讨论的这种空间。“屋顶上的大都会”系列活动是音乐、电影和空间的集合,它对于公共空间的诠释与朗读会、沙龙等形式“公共空间”在内涵上是一致的。
另外,无声电影《大都会》以及《柏林,大城市的交响乐》的主题是现代主义。现代主义风格在建筑领域有很多代表,比如美国建筑大师斯蒂文·霍尔设计的万国城MOMA。20世纪20年代的电影表现了很多现代主义的元素,比如运动、改变等,与当前中国的现代性如出一辙。
歌德学院的工作独立进行
Q:歌德学院成立50年来,在其发展史上肯定也有来自其他国家的“文化威胁论”,如何排除歌德学院政治宣传功用的阻力?
A:歌德学院建院伊始,德国处于最低谷的时期,那个时候法西斯主义的政治宣传彻底瓦解。所以德国人当时想,我们再也不要做这种政治宣传了。当时有人建立了“歌德协会”,这是歌德学院的前身。后来歌德学院获得了德意志联邦政府的委托,为联邦政府在德国之外的国家开展文化工作。但是,歌德学院是一个独立于联邦政府的机构,不是政府的喉舌。
Q:歌德学院的经费来自于政府吗?
A:一部分来自政府,大概1/3多一些,另外1/3来自语言教学,其他的来自合作伙伴。这可能让人感到奇怪,为什么政府出经费,但却不控制歌德学院的工作内容,这是由于德国人深信公民社会的理念。
Q:对于孔子学院,你认为它是否应该从语言教学更多地向文化交流拓展?
A:我对孔子学院的使命确实不太了解。歌德学院的工作重心在于文化,此外我们也从事德语推广和信息传播。孔子学院的工作看起来好像更注重语言一些,不过歌德学院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各有不同,有的学院以语言工作为主,有的学院甚至完全没有语言部,会根据当地情况设计工作内容。
Q:你如何看待孔子学院在全球的发展?
A:我认为孔子学院的工作很重要,因为它在传播语言,而语言永远是促进相互理解的媒介。因为我对孔子学院具体的工作不太了解,所以没法作太多评论。但是,歌德学院在历史上也曾经将一些工作交给外面做,但经验证明,这样并不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