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香港公共艺术抢占地盘 艺术巴士开进社区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10-16 10:22:41 | 文章来源: 南方都市报

从“重灾区”突围,玩一场人文与商业的博弈

正如大泥所言,香港公车几乎无一例外地在刊登着各种广告,商业的、政治的、公益的……而其中多数为商业广告。这些广告穿梭在大街小巷,在宣扬着层出不穷的消费观念,在挑逗着人们的物质欲望,在灌输着享乐主义的同时,无疑是在消解着另外一些生活追求的内容与意义。例如,艺术。

其实,不仅是巴士,电车、地铁这些公共交通工具在承载着城市交通运输功能的同时,也都无一例外地在构建香港的消费文化。广告大师们与营销专家们当然知道,车身的传播方式是主动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范围之内,最为积极与主动。而车身的多面体展示方式以及与视线持平的高度,亦能达到最大的可视机会。这里绝对是生财地。但艺术家们也清楚地明白,这里是“重灾区”,同时也是艺术的突围点。此前,深圳艺术发展局与香港电车公司也举办过“艺术电车:梦幻游乐场设计比赛”,引发了全港247间学校学生创作他们心目中的“梦幻游乐场”。香港地铁艺术计划也采用小区参与和公开征集的方式,让居民参与到地铁艺术的创作之中,正如在北角站的A出口处就有一个由北角区儿童与艺术家何弢共同创作的《我爱北角,北角是我家》的作品,在荃湾站有《流动城市》,牛头角站高架路段桥身有《健康城市》等。

不论是地铁、电车抑或是巴士,都是在城市的公共空间内进行的一场博弈———一场商业广告与艺术的博弈,一场消费主义与城市人文的博弈。不过,亦有人表示质疑,这寥寥数辆巴士能否有力量对抗这商业的洪流?而且,公众面对这巴士的时候,是步履匆匆,是匆匆一瞥,是否能有艺术熏陶的效果?跬步的价值在于积累,在于激发人的一种潜在意识。正如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于长江所言:“艺术的培养不是要站在一个雕塑面前看一个上午,而是在生命中众多的随便一瞥中生成的。”

   上一页   1   2   3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