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现场
谁为中国“独立动画”买单?
“独立动画”在网络中还有另一种解释为创作初期脱离商业运作,纯粹为了表达作者个人意愿,极其风格化和意向化的动画。同时指没有控股委员会,完全是由导演个人资本运作制作的动画。独立动画侧重在电影机构、非营利组织比如在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空间进行播放展示。参展艺术家刘健就自己的作品《刺痛我》中的创作经验谈到,“2007年开始创作这件长篇动画片是我自己掏钱,自己做的投资。作品比较单纯,没有其他的影响,做得还是比较顺利,运气也比较好,就顺利的做成了。”
在2011年成都A4当代艺术中心就曾举办过“光谱:当代中国独立动画展”,展览是中国内地首次由非盈利艺术中心发起、策划。以“独立动画电影”为主题的多媒体艺术展览项目,当时展出了近二十位中国动画的中坚力量艺术家的作品。本次将“独立动画”做成大型双年展在策展人张小涛看来,近十年当代艺术市场的迅猛发展,而独立动画是被艺术市场,包括被很多商业遮蔽的,中国总体来说是功利成功学的概念。大多数是通过拍卖巩固当代艺术的主流,把其他的都遮蔽掉,用影像展览遮蔽动画、遮蔽纪录片等等,他都认为是当代艺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独立动画”的发展在资金和传播、团队,包括系统,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张小涛还对雅昌艺术网记者举例说明,“比如我们说生产系统、传播系统,整个体系,中国是没有建立这个体系,华侨城做这个事是有前沿性的,这是很多美术馆和高校应该做的,但是一个企业做了。独立动画双年展据我所知是国际上的第一个,没有人做独立动画的双年展。之前有做过展览、影像节的案例,但只是一个小众的。放到一个双年展的高度、前沿性,我们做的所有工作是为了让这个系统建立一种有力的机制,培养、发现、传播、研究,对双年展系统。对“独立动画”的困难、对未来的年轻人,我们在赞助未来,在做未来实验室,是做关于明天的工作,我们做的所有关于双年展的工作都是在解决这个系统当中的困难。”
据策展方介绍由华侨城集团出资近500万人民币举办这次双年展,对独立动画进行文献梳理,并设计印制了相关的文献画册,其中展示空间也耗资不少搭建。双年展展览空间设计者吴秋龑介绍整个展览空间设计大概花了3、4个月。但对于部分参展艺术或是观者来说,他们还是质疑,觉得空间设计的装置直接影响了动画作品的展示效果,对此艺术家吴秋龑则认为,“可能会有这样一些模糊的感受,但这些感受是在强化某些单元的意境和某些单元的设置,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系列地引导观众进入到氛围中而设定的局,这些局也许在某种程度上缩减了一些艺术家作品的力量,同时也会放大某些作品的感受,它是双刃剑。比如像山的那个空间“心灵世界的超验图像”,进入展场后,不是先看某个作品,而是对整体展场氛围和气氛的感受,有先进入主题再慢慢沿着线进入作品的引导作用——引导观众先浏览艺术空间,慢慢地自然地进入到视频中去。所以展场的空间设计,在语言上凸显个性和张力,这些都是比较新的、综合性的方法。”
董冰峰作为国内独立电影推手,他对“独立动画”也提出了个人的看法,独立电影九十年代以后为什么叫“独立电影”,很多创作者脱离了官方、脱离了电影制片厂的限制,自己自筹资金在创作,还有就是不希望通过电影审查制度的情况下自由地创作。“独立动画”也有着同样的经历和状况。但在他看来,独立动画比独立电影或者独立纪录片更难一些,“独立电影和纪录片有可能完全是个人性的,但是动画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制作画面。它是一个集体性的工作,一个人创作也可以称为独立动画,但是可能有三四十个人在做长期的基础工作,所以“独立”不是指个人,只是用于区分主流的、工业的、行业化的创作。”同时,他也指出,最近几年有一些非常特殊的例子,就是个人动画,比如说雷磊,可以一个星期创作一部动画片,从设定主题到制作、剪辑、音乐;又如说孙逊、刘进等等,他们都是有一个团队在支持。这又涉及到 “独立动画”和“个人动画”的区分,在他看来,“独立”和“个人”没有特别明确的区分意义上的意义,讨论的意义仅仅在于是不是主流的价值,是不是有独立的艺术趣味或者艺术价值的提出。
王春辰对于“独立动画”未来发展趋势,他认为一个是会有更多的艺术家介入到这个领域当中新进来的青年艺术家也会越来越多,因为社会给的支持会越来越多;关于艺术讨论跟国际交流也会越来越多。在独立动画的交流上,他还提及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有个组织叫动画研究学会(SAS),这个组织已经存在了十多年, 每年都会组织一次国际性的主题讨论会议,针对动画领域的各种问题进行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