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两岸文物一脉香 台北故宫珍宝的前尘往事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2-01 13:13:16 | 文章来源: 北青网

“纵有家财万贯,不及有汝瓷一片”

台北故宫是文物精品荟萃之地,每件藏品都可谓价值连城。但无论是票选十佳还是专家版的十大国宝都只能代表一部分人的意见,因为在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最为心仪的十宝。

除了古重的青铜与温润的玉器,值得品味的还有这里的极品陶瓷。藏量达25515件的瓷器是台北馆的一大强项,明永乐、宣德时期的瓷器这里藏量最多。成化的斗彩,80%以上都存在台北故宫;珐琅彩最精的部分也在这里;细数下来,官、哥、汝、钧、定几大名窑无一不备。

如北宋汝窑青瓷莲花式温碗为唯一传世品,其胎质极其细腻,胎体很薄,经多次上釉,其釉层很厚,呈纯青色,晶莹如叠翠,正是“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说不出的高雅清丽。以莲花或莲瓣作为器物的纹饰及造型,取其出污泥而不染之习性,寓意廉洁,在宋代广为各类器物所采用。

汝窑创烧于北宋末年,二十几年后毁于靖康之变的战火中。其烧制时间短,又以供御为主,在民间流传极少。在南宋时就已十分珍稀,传世的整器极少,多为宫廷收藏,尚在民间的据说不超过三件。自古就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及有汝瓷一片”之说。

同样,定窑白瓷婴儿枕类似品全世界所知仅存三件,台北故宫藏品的釉色之美及装饰之精为其中之最。定窑,在今河北曲阳县,古名定州,故名定窑。定窑釉色白中泛黄呈牙色,装饰技法有浅划、深刻、模印等,线条流畅,作品生动活泼。

瓷枕造型采婴儿侧卧于榻上,头微扬、宽额、身硕、双手交叉为枕,两脚弯曲交叠,状极悠闲。婴儿脸部清晰写实,模样雅稚可人,更兼衣饰精细,身着长袍,外加背心,长裤,布鞋。背心前襟饰钱形纹,后背划牡丹,长袍下裳印圆形团花,衣袖长裤无纹饰,显示以不同布料缝制而成。榻周开光,印有龙纹,底平无釉,刻乾隆御制诗。

此外,南宋官窑青瓷贯耳壶被视为传世最大件南宋官窑器,器形模仿自青铜器,器表清晰可见深色纹片。而宣德宝石红釉瓷僧帽壶为宣德红釉器的绝美作品。

在丹青瑰宝前感受古人的气节情怀

除器物之外,台北故宫所藏书画之精向来被人称道,大量精雅书画均为典藏极品。前院长秦孝仪曾经笑言:“我们当时搬过来的多是书画,细软,重的东西拿不动嘛。北京故宫以宫殿、器物等大东西见长,这边以书画文物见长,书画在文化方面最具分量。”

另有专家直言,写一部中国绘画史,每个朝代最具代表性的绘画作品,80%会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寻到。在此,可以阅尽中国画发展之流变。此间收藏的数千件书画中,宋画即达940多件,包括范宽《溪山行旅图》、郭熙《早春图》等山水画至宝。书法极品中,除了《快雪时晴帖》与《寒食帖》,台北故宫还保存着怀素《自叙帖》、颜真卿《祭侄稿》、冯承素《兰亭集序》摹本等无上藏品。

每一个站在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面前的人,都会有荡气回肠之感。两米高、一米宽的巨幅中,巍峨高山迎面压来,山头灌木丛生,结成密林。树林中有楼观微露,小丘与岩石之间一群驮队正匆匆赶路。细若弦丝的瀑布飞流直下,溪声在山谷中回荡。气势雄浑壮魄。

相较而言,宋代画家崔白的《双喜图》带给人的感受则是趣味无穷。此幅图描绘两只山喜鹊,向一只野兔鸣叫示警。画面上一只腾空飞来助阵,一只据枝俯向鸣叫,并向闯入者振翅示威。野兔知道这是威胁性不大的鸟类,无需像遇到老鹰那样紧张,故驻足回首张望。三者动态呼应的关系,极富韵律动感。还有树林的枝叶、竹、草均受风而又倾俯之姿,生动传神。

梁楷的《泼墨仙人图》传递着中国画大写意的风采。梁楷是名满古今的大画家,喜好饮酒,酒后不拘礼法,自称“梁疯子”,擅长人物画,以泼墨简笔著称。《泼墨仙人图》以大笔溽墨,自肩膀至衣服下端,顺势泼来,不出十数笔,就将一位独立独行,无拘无束的仙人挥写出来,笔简形具,充分表达了仙人飘逸的气质。

书法方面,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唐怀素《自叙帖》、颜真卿《祭侄文稿》,宋苏轼《寒食帖》、米芾《蜀素帖》、宋徽宗《诗帖》,元赵孟頫《书趵突泉诗》等,皆为翰墨至宝。唐代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也藏在这里,是为悼念其侄季明在平叛中罹难的祭文,通篇使用一管微秃之笔,以圆健笔法一气呵成。书法向有字如其人之说,颜真卿一门忠烈,精神气节映照于笔下。其中的删改涂抹,正可见颜真卿为文构思始末情怀起伏,胸臆了无掩饰,后人称此书文墨并佳,旷世绝品。

唐怀素《自叙帖》用细笔劲毫写大字,笔画圆转遒逸,全卷强调连绵草势,运笔上下翻转,为草书艺术的极致表现。一代文豪苏轼的《寒食帖》也在此列,为贬官黄州时所写。季节更替、生活困顿和仕途挫折的情绪,转化成笔下纵横流转的墨渖,攲侧错落、跌宕生姿。此卷由宋至今,流传九百余年,后人誉为苏轼存世最好的书迹。

最值得推崇的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虽为唐代摹本,非王羲之亲笔,但却最接近他的真迹,尽可从中领略到魏晋书法的风韵,一睹书圣书法的神采。它也在馆藏“国宝”之列。《快雪时晴帖》是书圣王羲之写给朋友的一封短信,内容为雪后问安,笔法圆劲古雅、意态闲逸。在优美的姿态中,流露出潇洒的意蕴。清代的乾隆皇帝非常喜欢此迹,誉之为“天下无双,古今鲜对”。当年乾隆将此迹与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合称“三希”,特建“三希堂”收藏。

由于这些书画真迹年代久远,纸质脆弱,很多藏品被列为限展品,观赏机会可遇不可求。例如2004年底怀素《自叙帖》只展出4天。与西方名画挂于敞亮展厅不同,中国书画展览时,光线被调得极暗,3个月绝对要换下来。展厅的紫外线经过过滤,受光不会超过50Lux。

尽管如此,作为古代书画材质的纸、绢、丝无可避免地日渐老去。然而,不老的是它们多少年来契阔离合的故事: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曾被烧成了两段,前半卷留存大陆,后半卷则贮藏台北;至于快雪、中秋、伯远原本一个整体的“三希”,迄今两希在北京,一希在台北,北京是三缺一,台湾是三缺二,都不完整。不知何时“三希”能够再聚一堂?

   上一页   1   2   3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