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国家美术收藏——艰辛大业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7-23 10:32:18 |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

收藏是美术馆的立馆之本,研究使收藏得到深化和拓展,公众渴望文化共享……这一切,在中国美术馆为迎接馆庆而举办的“中国现代美术之路:与时代同行中国美术馆建馆50周年藏品大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建馆50周年之际,举办一个勾勒中国现代美术发展之路的展览,一方面凸显了中国美术馆目前收藏和研究的方向:建构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序列并通往未来,同时,50年的国家收藏和展出的大量文献,也见证了中国美术与时代同行、中国的美术馆事业与时代同行且并非一帆风顺的成长之路。

收藏:征集与捐赠同步

此次藏品大展有着厚重而充实的序言在中国美术馆的主展厅中,37米长的红色弧形展墙上,密密麻麻地书写着50年来的重要捐赠者、“20世纪国家美术收藏和捐赠奖励专项计划”捐赠者,以及50年来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数百个重要展览。近11万件藏品、4000多场展览,这是中国美术馆50年的积累和奉献。大展结束前夕,中国美术馆还获赠宋步云、孙宗慰、陈烟桥3位名家的81件作品,不但为此次展览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也为国家收藏应“内外兼修”的理念做了一次注解注重收藏并研究之、展示之,藏品才能活起来,典藏才能源头活水不断。

征集与捐赠,是国内博物馆和美术馆的主要入藏方式,这其中,有主动的、被动的,有无偿的、有偿的,有计划性的、临时性的,这类并行的方式,一直体现在中国美术馆的收藏工作之中,并且几乎是同步展开的。

据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介绍,中国美术馆在1961年建成交付使用之前便成立了包括刘岘、江丰、米谷、郑野夫等人在内的“收购小组”。不久,中国美术馆的第一批征集品进入临时库房,其中有石鲁、林风眠、傅抱石等人的中国画各6幅及若干幅版画作品。同时,筹建中的中国美术馆备受各界关注,美术名家、专家学者以及各界人士络绎不绝地向国家捐赠美术作品。最早的捐赠也是在1961年岭南画派“三杰”之一陈树人的夫人居若文女士捐赠了116件陈树人作品,其中包括花鸟画精品及难得一见的山水画和人物画。在各方的努力下,中国美术馆1963年正式开馆之前,便已拥有了近5000件藏品。

此后的几十年,在美术作品的藏品选择上,中国美术馆一直享有最高待遇。因此,虽然近些年全国范围内收藏机构的竞争加剧,中国美术馆的藏品积累仍然是最充实的,其中许多历史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尤有分量。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常规收藏大到全国美展、小到艺术家个展中,对获奖作品、优秀作品的选择性收藏。重要藏品来源还有美术家、收藏家与家属的无私捐赠,更少不了国家的支持:2004年,文化部、财政部启动“20世纪国家美术收藏和捐赠奖励专项计划”,至今已完成60 余项捐赠和收藏项目,20世纪以来一些重要艺术家的作品与藏品,批量入藏中国美术馆,大大丰富了国家美术收藏。

收藏工作受到如此重视,也得到了社会广泛的支持,中国美术馆的收藏连同中国美术馆本身的建设,50年来却常常还是在各种困境中推进的。在中国美术馆设计者戴念慈当年的设计蓝图中,美术馆除了主楼之外还有画库、陈列馆、放映厅等,但受当时国家经济实力的限制,仅仅建了主楼。画库缺失,库房分散、条件差,在此后的30余年间,是中国美术馆人的心病。

1998年画库的建成、2003年完工的改造工程,让中国美术馆的收藏、展览条件得到了改善。但收藏不仅是保管。虽然中国美术馆一直秉持着高入藏标准,藏品的研究工作却相对滞后。美术家热情高涨地主动捐赠之后,藏品往往石沉大海。美术馆专设的学术部,其主要工作也常常是为各类临时展览服务的。再加上展厅面积限制等因素,绝大多数藏品,在入藏后便难得露面。因此,中国美术馆不时面临“只藏不展”、藏品入藏便“打入冷宫”的责难。公立美术馆的收藏是国家收藏。除了美术馆本身需要完善机制、充实力量,国家在各项税收、收藏经费和研究经费等方面,应该给予充分支持。美术馆不能成为展览的物流中心和会展中心。

1   2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