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借古通今晓天下
经过50年的经营与积累,曾经随着时代大潮几起几落的中国美术馆,呈现出更加开放的姿态。在展览方面,它拥有古今中外兼具的开放视野,在收藏方面,视野也在不断扩展为“大美术”的概念。
中国美术馆主要承担着五四运动以来现当代美术作品的收藏、陈列、展览、研究和交流任务,每一次馆庆所展出的藏品,也力求展现百年中国美术的变迁。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清楚地认识到,20世纪以来的中国美术历史如此丰富,当代艺术又如此活跃,美术馆对于两者的贴近都还有距离。因此,建立丰满、清晰的中国现代美术收藏序列,是中国美术馆要尽快实现的目标。他希望能够通过代表藏品的“视觉阅读”,形成直观、具体的百年中国美术的“美术馆叙事”,增进世界对20 世纪中国美术的认知,从而推动美术创作、研究,以及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发展。
外国艺术的收藏,也在中国美术馆的视野之内。1996年,德国收藏家彼得·路德维希的遗孀伊蕾娜·路德维希,遵从路德维希的遗愿,将89件(组)艺术品,其中包括4幅毕加索的作品,捐赠给中国,填补了中国美术馆没有西方艺术品和西方艺术大师作品的空白。接受这批捐赠以来,中国美术馆数次以不同的方式展出,并在国内多个城市巡展,近期推出的“路德维希夫妇捐赠国际作品选展”,再次表达出推动更大范围文明传播的意愿。其他外国艺术收藏,还有刘迅捐赠其个人收藏的1332件中外美术作品,以及李平凡捐赠的137幅日本浮世绘、218幅日本当代版画家作品、546枚日本藏书票等。这些作品也应该加大研究、陈列、传播的力度,才能不辜负这一笔笔文明的馈赠。
对于当代艺术,中国美术馆在不断增加收藏并已列入计划,但是对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的收藏,范迪安认为,因为存在收藏方面的技术问题等因素,应持谨慎态度。在他看来,中国美术馆作为国家美术平台,应着眼于中国主流美术的发展,对于当代艺术实践,也要以历史的眼光和学术的标准进行选择。
作为与时代同行的国家美术馆,面对活跃的当代艺术实践,必定要及时、准确地做出收藏方面的学术选择,否则,在飞速发展的艺术品市场面前,在迅速壮大的各省市级博物馆面前,在不断涌现的民营美术馆面前,在火热的企业收藏面前,不再是一家独大的中国美术馆,会渐失与当代艺术发展之间的互动与关联。
陈列:并非可有可无
国内外美术馆的最大差别,在于我国的美术馆没有基本的固定陈列,甚至没有定期陈列。藏品陈列展在美术馆中总是时有时无。
在法国卢浮宫、奥赛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博物馆中,都陈列有本馆引以为傲的艺术珍品。这些固定陈列的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精品式陈列、叙事式陈列、库房式陈列。比如,在卢浮宫,设有一些著名画派、画家作品的专门画室陈列。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则采用开放式库房陈列,观众置身其中,便如同走进了博物馆的库房,可以看到尽可能多的实物资料,十分方便学术研究。这种固定陈列,让常去博物馆的人,熟知想要欣赏的艺术珍品所在的位置,更保证了远道而来的参观者最基本的欣赏诉求。从这一角度衡量,我国美术馆在博物馆功能的开发上显然是不完善的。中国美术馆也不例外。
一般而言,缺乏固定陈列,主要受制于展厅面积不足。为什么不能拿出一部分展厅面积,作为固定陈列或定期陈列的常设场所?其主要原因还是源自于办馆理念向展览馆、而非向博物馆倾斜。
目前,大多数美术馆对于收藏的认知,远远低于对于建馆、办展的热情。无论是博物馆,还是美术馆,其灵魂都在于其藏品以及利用藏品所能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现在许多地方先建馆再收藏。没有藏品或者藏品不够怎么办?外借展品便成为一种主要的选择。据梁江介绍,仅去年一年,中国美术馆的外借藏品就达5000 件,罗中立的《父亲》等名作,更是忙着到处赶场。对此,范迪安表示,出于对众多藏品保护利用的考虑,中国美术馆新馆建成之后,将开常设展厅,为一些名作开辟专属区域,固定放置其中。这不仅意味着更多馆藏精品将有机会长期陈列在公众面前,也降低了藏品保存、运输中的一些风险。
当然,捐赠展、固定陈列并不是展示藏品的仅有的方式。据梁江介绍,中国美术馆的藏品还会出现在各类主题展览中,甚至还会代表中国参与对外交流。但是,临时展览与陈列展或固定陈列,在许多方面是不能互相取代的。没有藏品的固定陈列或定期陈列,没有专题研究的藏品展示,美术馆在学术方面的入藏标准、文化视角、收藏视野等,都很难清晰地展露在世人面前,进一步说,藏品的固定或定期陈列工作,也能推动美术馆对收藏的盘点、研究与充实工作的开展。
另一方面,如果藏品陈列展时有时无,又没有固定陈列,普通观众不但难以对美术馆形成持续关注,更难以从美术馆本身应具有的教育功能中形成系统的审美认知观者只有在一次次的欣赏和比较中,才能产生艺术判断,建立自己的艺术审美法则。美术馆才能真正发挥“开民智而悦民心”的功能。
国家收藏,应广开收藏来源,拓展陈列思路,更要充实研究力量,要打破美术界因为师生关系转化的体系痼疾,也要消解文博界因为垄断形成的所谓体制优越性,资源要开放、选题要择优、服务要大众、交流要平等,公共事业应是全社会、整个业界智慧的集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