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艺术 主流声音 您的位置: 首页>艺术市场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画廊貌似休克 当代艺术市场加速滑入休整期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3-24 10:34:33 | 文章来源: 中国青年报

泡沫背后早已暗潮汹涌

2006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呈上升态势时,王新友在索家村开了第一家画廊。“当时市场已经非常火爆,一幅画在拍卖会上拍到几百万元是家常便饭。大量艺术家和投资人涌入市场,都试图分得一杯羹。”

近两年,王新友常去各大美术院校发掘新人。他发现,艺术市场的火爆已经影响到美院的在校生。很多学生作品的模仿痕迹过重,有些人直接在毕业作品上写上自己的联系方式。“安心创作的孩子太少了。”王新友说。

艺术市场的火热同样影响了当代艺术的创作内容。据“2009胡润艺术榜”显示,作品成交额排名前三的艺术家是张晓刚、岳敏君、曾梵志,他们被称为“少壮派中国政治波普艺术家”。2008年,张晓刚的油画作品《血缘:大家庭三号》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以4168万元成交,刷新其个人拍卖纪录。作品中的红卫兵衣襟上别了一枚毛主席徽章,被喻为“揭示了政治及历史之间的张力”。

政治波普获得市场成功,一时间,追随政治元素的画家如过江之鲫。“现在的年轻人很浮躁,完全跟着市场走,作品中充斥着政治和流行符号,缺乏生活体验和独立思考。”王新友说,“市场上流行什么就画什么,忘记了艺术应出于个体感受这个本质。”

不仅如此,在市场最火爆的阶段,订单过多导致作品质量下降的情况也并不少见。据朱其介绍,有些创作者找枪手、对作品进行简单复制,一年甚至能产出100件作品。

虚热的市场表象,难掩当代艺术市场体系中的漏洞。“一个成熟的艺术市场体系,应该是画廊是一级市场,拍卖行是二级市场。但在中国,拍卖行和画廊争夺一级市场,艺术家和收藏家也会跳过画廊进行买卖,这使得画廊缺少资本积累。”朱其告诉记者。

“拍卖市场秩序混乱,缺乏监管和规范,存在价格操作现象,这种价格炒作不仅破坏了市场诚信,也带动了各种层次艺术品价格的普遍上升。真正的收藏家一年最多收藏十几件作品,8到10年后才卖出。可中国的收藏家都是年初买,年底就卖出,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价格上涨的速度超出普通中产阶级的收藏能力,没能形成真正的中产阶级收藏群体。”

这种投机也伤害了一些艺术家的感情。“一些买家买了我的雕塑后,两三个月就出手。他们并不是真喜欢我的作品,而是为了投资。这让我心里很不舒服。”张峰坦言,“当代艺术市场存在着大量泡沫,迟早是要做出调整的,金融危机只是给当代艺术市场找了一个台阶下。”

别再拿金融危机说事儿

经济萧条和市场调整影响了张峰作品的出售,但在他看来,当代艺术市场的萧条会使艺术家的心态更平和。“艺术市场也会有高潮、低谷,有一个自然的发展规律。现在的环境也是考验艺术家定力和毅力的时候,经过此番调整,只有真正坚持艺术追求的艺术家才能坚持到最后。”

“这场危机可能会持续两到三年。这期间,一批不合格的艺术家、画廊、拍卖行和艺术媒体将被淘汰。”朱其说,“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对于艺术家来说,可以有时间去思考艺术;画廊的定位会更加清晰,呈现分层趋势;中低端市场会成为主流,这对年轻人来说是难得的机会。”

就在798艺术区的画廊纷纷转租时,王新友新装修的第三家画廊已经在这里举行了开幕展。15名签约画家,都是他认为“具有潜力”的年轻人。这些年轻画家大多毕业两年左右、有一定生活历练后才推出自己的作品,而且一年最多只画七八张(1.5-2.5米的油画作品)。

王新友说,三年来他的画廊交易量并不大。“做展览时很多藏家想买,但我们不会轻易卖。一方面不希望艺术家的风格迅速被市场确定,从而失去活力;另一方面,短期的价格爆增对艺术家和画廊都是伤害。这只是一个先胖后胖的问题,我们对自己的学术判断和市场经营有信心。”

印象东岸画廊推迟了去年制定的画展计划。“画廊的调整已经势在必行,我们也在重新寻找定位,希望在学术和经营中找到平衡。像我们这种小画廊,可能没有能力引导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但我们还是会踏踏实实地经营画廊、做好画展,让买家和藏家看到希望。”画廊总监耿峰这样说。(来源:中国青年报)

   上一页   1   2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岭南书画家作品成今年重点拍品
· 金融危机下的艺术回望与商业地产的新创想
· 胡凯:“世界市场对中国当代艺术品已重新定义”
· 20世纪初中国名家油画将首次亮相拍卖市场
· 艺术市场“瘦身”求生 行业低迷宜“捡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