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杰:《新民晚报》资深记者
牟建平:艺术市场评论人士
刘 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张 娟:中国商报记者
古代书画和近现代书画在去年的艺术品市场上表现出强劲的势头,随着今春又一个拍卖季的来临,古代书画和近现代书画也继续被藏家追捧。然而,中国当代书画却在这波火热的行情中总体表现低迷,其市场前景也不被看好。当代书画为何低迷不前?
而不久前结束的第11届全国美展在艺术界引起的争议至今都还未平息。在本届展览的评奖中,中国画部分初评居然没能评出金奖;在全部获得“终身成就奖”的6位美术家中,没有一位国画家;在获得金银奖的国画作品中,工笔画一统天下,水墨写意“集体失声”。
不管是在学术领域还是在艺术品市场上,当代中国画似乎都成了扶不起的“阿斗”,这是为什么?
美展暴露出什么问题
刘星:整体水平不错,出彩之作凤毛麟角
其实,对当代书画的创作水准、全国美展的艺术水平和展览模式,这几年来就争论不断。过高或过低的评价当代书画的整体创作情况都不可取。全国美展获奖作品展基本能反映近5年来中国美术创作的最新成果和艺术成就。就拿刚刚结束的11届全国美展来讲,不管是题材、内容还是表现形式上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我们从中也能感受到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人文关怀的精神,这是可喜的现象。
应该说,当代书画整体创作水平还是不错的,但可惜的是,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很少。一些作品的确画得很精致,但就是让人觉得印象平平,几乎看不到一幅在思想观念和艺术语言上具有超越性的作品。艺术的宗旨是要感动人,遗憾的是,这样的作品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这种现象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从事当代书画创作的画家们太重视技巧、重视形式这些表面的东西,缺乏对生活的感悟和审美的反思。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过分重视题材,而在画面上很少有巧妙的构思。
不过,全国美展毕竟是国家性的美术展览,参展的大多数作品更多是为了参加展览而创作的,因为似乎有规定只有参加全国美协、文化部主办的展览,对于以后分房子、评职称、加工资有决定性作用,所以一些人千方百计要参加全国美展。不少人为参展和获奖煞费苦心,惨淡经营,按照评委的口味来创作,具有较强功利性。而且参展的画家多为中青年画家,许多优秀的画家和成名的画家已经远离了全国美展,并且艺术毕竟是精神产品,是心灵的折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届或几届全国美展都不足以代表当代书画创作的全貌。
牟建平:当代书画在创作上较苍白
这两三届的美展我都没看,因为看不到什么有味道的画。如果把当代书画和近现代书画相比较,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以黄宾虹、陆俨少等为代表的近现代书画家,他们的传统功力都相当深厚和扎实,即便徐悲鸿走的是中西合璧的道路,但传统的功力也不弱。再往后的林风眠、吴冠中,也是中西合璧,但同样有着很深的传统积淀。
我认为,和近现代书画相比,当代书画在创作上是比较苍白的。大部分从事当代书画创作的艺术家传统方面的功力很肤浅,比如我们在当代书画作品上已经很少能看到题跋、题诗了,这就说明了问题。当代书画之所以缺乏传统功力,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美院的教育问题。现在美院教育都是先从素描开始,很多学画的人都是从素描的路子里出来的,没有书法基础、国学基础,而书法和国学的基础对于画好国画又非常重要,没有这两大基础就等于丢掉了国画的根基。此外,在创作方向上,当代书画已经开始偏离正确的方向,许多画家都热衷于大尺幅、大题材,过度追求视觉效果,缺乏精神支撑和文化含量,缺乏鲜明的个性。
写意精神缺失了吗
林明杰:这是个伪命题
先不评价在这次美展上获奖或参展的工笔画好坏与否,只是觉得以“写”还是“工”来分高下,是没有道理的。纵然是要否定这些作品,也应该换个角度。中国画从古到今一直在变,从材料、技法、形式到理论都发生过巨大的变化。写意画是直到明代陈白阳、徐青藤之后才逐步壮大,与工笔画分庭抗礼。占据上风则要到现代了。所以,若论“传统”,工笔还似乎更“传统”些。
有观点认为画画应该“写”,而不能“描”。那得看你怎么理解“描”。李公麟的白描不是被视为“宋画第一”吗?据说张大千卖自己的画,最贵的也是白描。“写”也是多种多样的。狂草、楷书、隶书、篆书都是写,一样吗?无论“写”还是“工”,都是技法。技法确有高下之分。这对一个内行的鉴赏家和艺术家来说,并不难区分。现在的误区是,我们有些专家似乎没有意识到,无论“写”还是“工”或者“描”,都只是中国画的皮毛。中国画在技法和形式上并没有金科玉律。我们今天更需要关注的是中国画在当今和未来世界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千百年来,中国画能生存、发展,并且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不在于“写意”还是“工笔”,而是由于中国历代画家所具有的独特审美视角,所深入的心灵世界,所引领的精神境界;还由于它反映的时代的气息,折射出的中国文化情怀和风骨。纵然中华民族在异族的奴役下,文人依然不折不挠地用新的笔墨样式来画出自己的尊严和独立。
当代书画创作写意精神的缺失,是个伪命题,没有学术价值,也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今天的中国画是否能振兴,关键不在于它是否能赢得评委和专家,而是在这个世界和中国都充满变数的时代,能否赢得世人的心。谁知道未来的中国画应该怎么画才是正确的,只有成功了才知道。在八大画出八大这样的画来之前,我们谁能告诉他怎样的笔墨才是符合传统的?
再说这次美展上的工笔画。从技法上看,这些年轻人不输于那些对他们指手画脚的老师们,甚至有所进步,可喜可贺。但是,只是技法上更会画了,却看不到精神的独立和自由,更多的是对评委和公众肤浅审美需求的讨好。同时,由于“写意”族群“意境”缺失,笔墨无奇,更衬托了工笔画的“强盛”,惹来一场争论。
刘星:缺乏经典艺术的传统教育
写意画也不仅仅是在这届美展上“失落”,前面几届美展就几乎看不到好的写意作品,这是因为当代写意画就没有什么新的面孔。写意画真正兴盛是在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画写意画的都是什么人呢?首先是文人。比如徐渭,他首先是文学家、剧作家,其次才是画家。而当代创作写意画又是什么人呢?大部分是美院、画院系统出来的,这些人传统文化积淀少、缺乏生活创作的源泉、闭门造车、都和老师一个面孔,这自然导致当代书画中写意的笔墨越来越少,写意的精神更难看到了。当然,美展情况比较特殊,写意画本来就很难处理好美展要求的大题材,而写意画好坏的评判标准也比较个人化,没有一个刚性标准。
当代从事工笔画创作的艺术家经过美院的系统教育,从素描、写真开始,造型的能力很强,工笔画水平自然就很高了。这反过来也说明了现在的院校教育大都囿于技术层面,不缺西方的东西,而缺我们经典艺术的传统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