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皇亲贵族们大概不会想到,他们死后的丧葬殓服,在两千多年后会成为今人追捧的宝物,并且,卖价最高的还是个新造的假物件儿。近日,媒体爆出几名顶级鉴定专家,为骗子自制的“金缕玉衣”开出24个亿的天价评估。
这样的笑话,举凡埃及、印度、希腊等文明古国,是很难见到的奇观,我们没听过埃及人造假木乃伊来骗取银行贷款,也没听过希腊人用米诺斯的维纳斯去偿还欧盟债务。然而在我国,这样的事情却实实在在发生了,并且层出不穷。
其实,并不是这些文明古国以及发达国家不懂得赝品可以骗钱,关键在于,这样的风险他们付不起,在欧洲,一个文物鉴定师如果胆敢在这个问题上来点猫腻,被发现的代价至少是丢掉饭碗加巨额罚款,严重的甚至要进班房,这是法律明文规定的红线,任何人都不可轻易去碰。
然而翻看我国现行的文物保护法,在第七章可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众多行为中,并未提到制造、买卖假文物是违法行为。制售环节尚无法可依,鉴定文物的真假,就更是处于无政府主义状态。
文物鉴定是一项技术含量极高的工作,涉及考古、历史、物理、化学、生物等等诸多学科,文理汇通,博大精深。照常理来说,要求如此之高的专业工作,从事的人应当寥若星辰。然而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各类收藏品鉴定机构有数百家,鉴定师、“专家”满天飞。
而文物鉴定市场并没有单独的主管部门,而是涉及工商、文物局、消协等多个部门,九龙治水的直接结果,就是没有颁发专业鉴定资格证明的部门。并且,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规范文物鉴定市场的法律法规,这使得文物鉴定的造假者有恃无恐,即使相关部门发现了鉴定造假行为也苦于没有法律依据,很难对其进行处罚。
而相当一部分所谓的鉴定家,缺乏扎实的文物古玩鉴定基本功,只是略懂皮毛;有的甚至上了几天培训班,混了一纸证书,便开始自称鉴定家出来赚钱。走在一些大型古玩城里,“文物鉴定”的大招牌就挂在古玩店里,等同药店老板带开棺材铺,进出都要钱,真是赚钱到手软。
于是,在这样连菜市场秩序都不如的市场环境里,谁喊得调门高,谁忽悠的狠,谁的门前就车水马龙。文物市场,岂有不乱之理?专家、鉴定师,岂有放过发财机会的道理?
眼下,我国经济正日趋发展,文物投资收藏市场,每年都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缺乏法律依据和管理机构的文物鉴定市场,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买卖真文物违法,买卖假文物不违法,鉴定假文物不违法”的怪象,不能再持续下去。否则,这对于刚刚勃兴的文物投资市场,对于整个文物鉴定以及收藏行业的公信力,都是不可承受的打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