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林明哲:大陆艺术市场泡沫可控 收藏投资仍有机会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11-24 14:25:17 | 文章来源: 东方早报

林明哲收藏的罗中立早期油画《春蚕》

林明哲收藏的程丛林作品《码头的台阶》

林明哲收藏的张晓刚作品《山的女儿》

林明哲收藏的何多苓作品《偷走的孩子》

林明哲 本报图片 高剑平

在海峡两岸,林明哲代表着一个艺术收藏的传奇。上周在与《东方早报·艺术评论》谈及两岸艺术品市场时,身为台湾山艺术文教基金会董事长的林明哲认为,当下的台湾已经没有什么台湾地区艺术的收藏,而且,受大陆影响很大,大陆艺术品市场的问题之一是泡沫不少,并不是太健康,“我希望可以鼓励全民收藏的健康概念,所谓健康概念就是要真正喜欢,有研究,纯粹是为了欣赏美的感受,不要为了赚钱或者当成一种投资。” 

在海峡两岸,台湾收藏家林明哲代表着一个艺术收藏的传奇。

1980年代,他曾以175元-300元的价格买到罗中立、张晓刚等画家的作品。他收藏的前苏联艺术品数量,质量仅次于俄罗斯本地美术馆。在上周的上海收藏论坛期间,林明哲围绕海峡两岸艺术品市场及如何真正实现健康收藏接受了《东方早报·艺术评论》的专访。

艺术品疯狂行为会愈演愈烈

《东方早报·艺术评论》(以下简称艺术评论):这些天大陆艺术品秋季拍卖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你如何比较大陆和台湾的艺术收藏?台湾现在艺术品市场的现状如何?

林明哲:台湾的艺术品市场其实也疯狂过,大概1982年左右,是伴随经济快速增长的一种释放,才会产生泡沫,但台湾因为经济规模小,受伤的只有少数几个人而已,中国人太多,乱象持续下去,受伤的人范围要大。

就当下而言,台湾只有两三家拍卖行做拍卖,而且都把业务慢慢转移到香港或者中国大陆,现在中国台湾拍卖行60%都是中国大陆、韩国、日本的艺术家,因为真正有市场性的艺术家价格不能只有几千元,在拍卖行至少都是几十万的作品,否则肯定会亏本,所以台湾的艺术市场也在“大陆化”。虽然拍卖公司也尽量希望卖台湾的作品,但站在商业角度,不能只卖台湾的,并不是台湾没有顶级的艺术家,这里也有很好的收藏家,在五六年前,台湾好的收藏家不管是收藏文物的,瓷器的,字画的,现在慢慢改为收藏中国大陆的现当代艺术。

艺术评论:但事实上,当下的大陆艺术品市场存在着较大的乱象,比如拒付、假拍、拍假等,还有文交所等一系列问题等,你如何看待大陆艺术品市场?

林明哲:我觉得大陆艺术品市场肯定是有不少泡沫的,但现在还可以控制,因为在2008年“雷曼兄弟”还没倒台以前一直有人提出泡沫,但是对顶级收藏家来说即使资产少掉2000万元,至少还有2000万元,但如果为了买艺术品,把家里比如小孩子明年要出国读书的钱先拿来买东西,就大有问题。

因为泡沫破灭后,对有钱人而言只是收藏缺了一个角,但对社会大众来说这样的行为受伤就很大——可能房子都已经拿去抵押了,所以我认为目前泡沫还不会那么严重,没有房地产那么严重,因为房地产有贷款的原因,所占个人总资产的比例太大。所以艺术品因为不能大金额办贷款,跟朋友借的也是少数有限的金额,所以我觉得目前的泡沫还是可控的,但以后全世界的资金进来以后,资产规模更大的话会吸引更多的人进来投机,假如买画,你因喜欢而作的投资可能你一个月收入是几千元,你也会相应买几千元一张的画,你不会买三十万的一张画,但如果你以商业角度来考量,觉得值得投资,你会把房子抵押去买一张画,这是人类贪婪的本性。这跟荷兰的“郁金香泡沫”类似,只要有50%的人是在做投资生意的人,市场是不健康的,但目前投入艺术品的大都是画商而已,因为画商倒闭也是一个人倒闭,但你想全民都投入到这种投资的话影响就会很大,所以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最好的收藏家,经过时间的积累有升值,你买一张画几百元,涨到几百万必须是经过十年二十年时间的积累形成的,真正好的收藏家享受这个阶段的过程是漫长的,不是两三年就可以享受到的。这种机会是不会天天有的,从2005年到2011年其实很多收藏已经增长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了。

艺术评论:从这次秋拍看,中国书画似乎价格仍在提升,但当然仍有不少泡沫,你怎么看中国书画创作与收藏?

林明哲:中国书画的创作量太大,尤其是水墨画雷同实在太多了。一个艺术家可能画了几百上千张竹图,有时候艺术家和家属也会不承认这张画是他的,因为不可能每一张画都画得非常好,很多中国书画家不承认画作是他的,是他不记得这张画也是他画的,并不是他故意的。

中国书画收藏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艺术品的疯狂行为还会更加愈演愈烈。全世界那么多企业在中国,而中国有那么多的资金流向艺术品,所以价格才会涨翻天。如此才会导致投入到这个行业不是为了兴趣,所以还是健康的收藏概念,这件艺术品可以让你感动,比如很多人喜欢乡土的作品,因为很多人小时候就是在乡下长大的,可以通过艺术品回到小时候生活的情境,就会变成很好的回忆,所以才会喜欢这种风格,或者也有人会喜欢玩电动玩具的刺激感觉,这也是一种创作,会受到这件艺术品所带给你的感动。就好像今天看到的这些画,是给社会大众来看的,让大众得到享受。共同欣赏,所以艺术品的收藏含义应该是如此的,单纯投资就失去“艺术品”这三个字的意义了。

艺术评论:谈及两岸书画收藏,其实可以聊聊张大千的作品,台湾地区收藏张大千作品的藏家应当很多,但为什么高价却不在台湾?

林明哲:台湾收藏张大千作品的人是很多的,无论香港或者大陆,拍卖价都很高,因为台湾收藏张大千作品的藏家不会在台湾卖作品,这是市场的供需关系,张大千并不是所有收藏里面一定要收藏的项目,因为可以收藏台湾的本土艺术,也可以收藏岭南画派或海上画派等,每个人的收藏专长都不同,所以台湾的收藏风气是成熟的,个人都会有对艺术藏品的收藏大方向和脉络。像这种高价的作品并不是每一个收藏家都会去买的,但张大千对中国大陆藏家而言却不一样,中国大陆有很多收藏字画的藏家因为需要补足张大千这个艺术品,在他的收藏里才算比较完整。所以为什么张大千的、溥心畲的作品价格持续上涨,因为可以弥补中国很多藏家的藏品因为没有这些名家所显现的不足,这是一种补充,不是买张大千一定要买十张,只是在建立他的一个脉络,所以张大千的画不会在台湾拍,可能会在香港或中国大陆拍。

因为中国市场太大,艺术品本来就是商业行为,好的艺术品、好的画作一定是往商业最发达的地区放,拍卖公司也一定会争取到顶级的艺术家的重要代表作,目前在亚洲只有中国大陆,日本虽然经济发达,但有好的拍品还是要通过香港(拍卖行)卖给台湾人。

现在依然还有机会

艺术评论:这是很有趣。你一直以对收藏投资的敏锐判断著称,也就是如何发现低估的板块,事实上,前十年前买过中国画的人现在几乎价格都涨了很多,现在还有这样的机会吗?

林明哲:但现在仍然充满这种机会,中国是全世界从事艺术和画画人最多的,而且中国也是全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规模现在还不是最大,仅次于美国,但是美国一般大众是不会买艺术品的,而是当成商品,他们买张晓刚的,包括傅抱石的,买回去只是当成一种装饰而已,不是真正在投资艺术品,因为以中国背景所进行的艺术创作,外国人看不懂,包括方力钧的、张晓刚的、王广义的,都是已经在中国很出名的,不值得研究,真正要研究的是为什么这几个艺术家会出名?那时候的背景是用西方的眼光来看中国的艺术发展,在“文化大革命”后没真正开放的情况下,为什么那段时间最红的都是毛泽东题材?比如王广义的那些作品,我们不能说这些艺术家是迎合西方的需要——事实上是西方用他们的审美眼光来挑选中国的艺术家,让这些艺术家去海外办展览,这些艺术家还是非常前锐性的,那时候才叫当代艺术。因为在国内美术馆是无法展览的,所以也是历史的原因造成这批艺术家在海外的发展非常好,因为不管是威尼斯双年展还是圣保罗双年展,西方认为这样的作品是代表中国的。

但现在看,那些作品其实并不能够完全代表中国,但照此发展,价值和价格的影响,学术性的定位,国外会慢慢接受真正的中国代表性艺术。因为有商业的带动,所以希望中国那么多有钱的机构,都投入到文化产业中来,包括建美术馆,设立艺术资产包的一种股票销售,还有建立这么多的理财产品、艺术基金,这些都会让中国的艺术在全世界商业上更出名。必然会引起海外包括收藏家回来探讨为什么中国大陆的艺术会有这么快的发展?因为海外的藏家也希望自己能买到未来22世纪最有价值的中国艺术品。所以他们会尝试对中国艺术体系的研究,我希望可以换一个角度,除了收藏以外,能够让中国优秀的艺术家和团体派系更有机会到国外去做非常好的展览,让西方去研究。

我们的基金会就在做这样的规划。我们一直在大陆办巡回展,以后也会在海外的美术馆合作研究,还有展览的工作,能够让中国艺术的概念,让西方真正了解,并产生影响。中国的瓷器或者宋代的东西对海外是很有影响,但为什么会有影响,是因为这些艺术品是属于中国风格,并不完全是商业推动,希望这些商业机构能够在投资艺术品以外,把好的艺术品和好的中国精神搬到海外去,让更多的学术圈、美术馆和社会大众更了解中国的艺术品。才会争取更大的发言权。

因为现在在西方没有发言权,我们看到的都是马蒂斯、莫奈等,只有少数的中国大师是比较传统的,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有机会了,借着中国那么多资金买艺术品的同时,把中国好的艺术家的作品搬到海外去,以影响他们,我认为这是比较重要的,而不是大家都在纯粹谈商业,收藏应该站在一定高度上,而不是小打小闹仅仅谈投资的角度,应该是如何让艺术品市场很好的健康发展,如何让艺术家和收藏家现在买了100元的东西,以后涨到十万元了也未必会卖,但是所得到的乐趣和影响很深的,就像登山直接坐直升机登顶的快乐是不能和你慢慢爬上去的酸甜苦辣相提并论的。

现在不会买张晓刚的作品

艺术评论:你最早怎么想到收罗中立、张晓刚这批艺术家的作品?

林明哲:我当时发现没人碰的油画是个很好的方向,1987年与1988年在北京买艾轩的作品要1500美元,那时候已经很贵了,艾轩在北京本来就很贵,为什么在成都、重庆、武汉便宜,因为没有人要去那边,虽然罗中立、何多苓那时候都很出名,为什么没有人买他们的画?因为在国外没人注意中国油画的现状,也没有人会去那么远的西部地区,连你们的媒体也没关注这么偏远的地方。国外都是站在好奇的政治角度关注北京,所以北京以外的地区买东西都很便宜。

我1987、1988年买罗中立作品的时候也是在一个风景区的画廊买的,用175元外汇券买的,现在还保存着。然后林风眠到香港的时候已经七十多岁了,一张也不过卖5000港元,现在一张都是上百万元的。我1980年代买张晓刚画作的时候,外汇券换了500元人民币买的,我是1987年进中国大陆买的,那时候对油画没有概念,开始进来买中国的水墨画,包括买李可染的、黄胄的、齐白石的,在文物商店买了大量30元一张的中国书画,买完之后才发现中国有更好的方向,因为就算买到傅抱石的作品又如何?你也不可能成为傅抱石作品最好的收藏家,因为要发现没有被大家发现的。比如齐白石,你不可能买到最好的东西,只可能买到少数几张,因为最好的作品都在各地的博物馆,我去拜访艺术家时发现一个新开发的值得收藏的领域——就是中国油画。那时候没人碰油画,所以很便宜。

也是那时候我想建立一个中国体系的收藏。包括后来进行俄罗斯油画的收藏,也是在追寻中国油画艺术的源头,所以我们的藏品规模是全世界仅次于俄罗斯本土以外的收藏机构。

艺术评论:你此前发现那么多低估的艺术家,作为藏家,你觉得在今后的艺术品市场还有哪些被低估的板块?

林明哲:作为收藏和投资,我还是坚持几个大方向,要坚持时代性,不是画早期的东西,也不是画以前有人画过的东西,要尝试创作有现代性的、自己有过感受的题材,才能打动人心。还要有民族性,中国有很多好画家,为什么我没买,就是因为他们画得太西化了,完全是西洋的东西,所以我宁愿买中国的、民族的、有自己情感和精神的有内涵的,并不是说你画牛车或者国旗,我还是比较注重绘画技巧的,就是指你画的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因为大陆很多画家受到西方的影响认为不需要自己作画,这是不健康的,以后社会还是会回归对这些艺术品的重新评价,为什么陈逸飞的画真真假假,就是因为中间有请人作画,画出来的东西和陈逸飞几乎都一样,所以价格也会随着争议波动。没有出版过的就没人敢碰,因为价格都很高了,就变成没有正式出版的,没有很好的著录,没有很好的流传有序记录,就会产生价值的重新评估——绘画性、民族性、当代性。

还有要有艺术家才华,30岁以前就要明确是否有才华,并不是要出名,因为没出名可能是因为没有遇到好的经纪人,我要观察这个艺术家超过五年,我要知道你虽然在经历这种痛苦,但还是持续在画画,不能赚到钱就不画了,就去做生意了,那这些画就没用了,或者你遇到困苦就放弃画画,转行做设计或者拍电影了,因为艺术的创作是纯粹的精神投入,不可能当做一种投机,时机好就画画,时机不好就转行做其他的,有经验的经纪人会做利于画家发展的推动,中国有才华的艺术家至少几十万人,出名的没超过五十个,因为没有好的经纪人,现在是商业社会,大家都没有时间来慢慢体会,为什么流行音乐可以被大众接受,就是背后有人在做商业推广,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就埋没了,等到你的作品流落到西方,产生影响的时候已经晚了,所以好的艺术家一定要有好的作品可以让大众看到。

为什么中国过世的老艺术家现在市场上没有给他很好的定位,因为好东西留下来的太少,因为遇到“文革”,只留下几张好画不能代表一个艺术家的成就,应该是留下一个时期的好画,每个时期都在做创作,而且这个创作在你所处的时代是非常独特的,才会给你一个公正的公认的评价,如果你没留下整批的好画,那以后如何定论?所以一定要有一个商业性的推广,因为好的艺术家知道什么叫商业,知道商业的属性不是靠一年画一千张画,而是不损害艺术价值的商业推广。比如张晓刚的作品一百张同时出来拍卖,那他的价值肯定没那么高,艺术家和商业的关系应该是精明的合作,要有好的、有经验的经纪人或者画廊在后面推动,这样会容易成功,竞争太激烈,机会比较少。凡·高也是如此啊,有他弟弟和弟媳妇在后面持续的向各大美术馆做推荐,然后美术馆的研究人员开始发掘他的价值,如果没有那时候的展览就没有今天的凡·高,这是很残酷的现实。

艺术评论:所有的收藏家都会希望自己的收藏升值,你怎么看收藏与投资的关系?

林明哲:所有的收藏家都会希望自己的收藏升值,这是人的天性。全世界的收藏都有两个出发点,一种是把艺术品纯粹当成是一种投资赚钱的工具。不管是赚一倍还是赚十万倍都会卖,但是国家推广文化发展的时候还是希望健康的理念占一定比例的,投机的行为不要占很多。二者无法完全分开的,一般投资的成分占比较大或者是纯粹投资,把艺术品当成是一种金融商品,但是大部分应该是建立在喜欢的基础上,否则可以买股票,买艺术品是一种缘分,艺术品是抽象的,这种价值感对每个人的定义都不一样。如果黄宾虹齐白石画的一幅画,没有签名的话可能就10元钱而已,而且你也可以不要,因为你不知道谁画的,但假如有签名,又是反映他最高水平的画那就是1000万元了。但如果没有人证明是他画的,保存情况又不是很好,那就只有100万元而已。所以艺术品的价值感差异是很大的。所以一般买艺术品的都是喜欢或者家里有需要,买一张负担得起的在家里挂画欣赏而已。

但是我们再三强调买艺术品以你负担得起为准——因为艺术品是给你带来快乐和优雅的事情,以前把收藏的作品以十万元卖掉,现在一看,太可惜了——因为现在已经到1000万元了,所有收藏家都会碰到这样的事,这代表社会在进步,毕竟你不是神仙,并不是只有你会买到很便宜的艺术品,然后赚很多。艺术品做买卖本身就是一种商业行为。艺术家也不排除这种商业行为否则你就干脆不要卖。所以谈艺术也不用太虚假,2003年“非典”以后中国艺术品价格才开始起飞,涨的速度太大,包括在中国做收藏和做商业的人根本没办法预料到速度会这么快。

艺术评论:那么,你心目中真正的收藏是怎样的?

林明哲:我希望可以鼓励全民收藏的健康概念,所谓健康概念就是要真正喜欢,有研究,纯粹是为了欣赏美的感受,不要为了赚钱或者当成一种投资。艺术品收藏范围很多,收藏门类很广,照片、葫芦、瓷器……所以我鼓励每个人都可以收藏。不要为了想赚钱。比如你请同学喝咖啡,你同学画一张画给你,这种方式是非常基础的收藏。我并不推广精英收藏,每个人都要买最高端的东西,世界上也没有那么多高端的艺术品让这么多的人收藏。

希望可以让你陶冶心境,和家人共同分享快乐,每一个人以后都可以成为一个好的收藏家,并不一定要买最贵最出名的画,就像罗中立、何多苓,包括吴冠中,他们大学的时候也没办法卖画,都是有朋友要就马上送了,这在国外也是一样的,毕加索18岁才开始办画展,第一次办画展价格一定很低,大家都知道高更,一生都是穷困潦倒的,在大溪地画画的时候根本没钱付酒店餐厅,然后用画抵账,凡·高也只卖出过一张画而已,这都表示一开始都没人买的,包括林风眠,古典画派最顶尖的艺术家,但是他在早年也是穷困潦倒的,他也在痛苦地改变。

艺术评论:大陆收藏界也有一怪现象,很多精品在拍卖会上被拍来拍去,一个收藏者只收藏了几年就又被拿出来拍卖,你怎么看?你自己怎么做?

林明哲:收藏跟喜好有关,如果不喜欢,藏品不会留太久,赚一倍两倍就卖掉了,因为你认为不值得让你留下来,还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原则上我不会在自己的画廊卖作品,一般都会做选择性的拍卖,因为拍卖所得也不是用来自己消费的,卖出一张画,会给自己一个鼓励,我就要再买进十张到五十张,再发现被低估的,这是一种乐趣。

我认为买艺术品赚钱比我赚得多大有人在,但我们是对自己眼光的挑战,并不是高价卖掉后消费的那种高兴。没卖掉时候自己心里的成就感是别人不能体会的,买中国最贵的画也是个人喜好,因为就投资角度而言,就变成以后最贵的画永远都是最贵的且在你手上有定价权,我不是这种人,以前张晓刚对我而言只不过一百多元,现在到了一两千万元,你说我会买吗——我当然不会买的。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