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由“壶王”风波管窥文物鉴定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12-22 11:32:06 | 文章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壶王”

 

文/ 王蔚波

近一时期,文物收藏界闹得沸沸扬扬的,莫过于“壶王”风波了。据各大媒体报道,某收藏家捐赠给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六百多件文物,其中一件长沙窑大壶,先是被业内权威鉴定为国宝“壶王”,后又被故宫专家质疑为赝品,接着演变为“壶王”事件,从而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拍卖市场持续火爆,全民收藏高温不减,鉴宝节目愈演愈烈,鉴定专家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在收藏界,文物造假,真伪难辨,新闻不断,乱象丛生。文物藏家几多真品?文物鉴定水有多深?谁又来甄别这些收藏大家和鉴定专家呢?答案显然是模糊的。笔者在此不妨就文物鉴定略陈管见。一家之言,难免局限,不当之处,还望指教。

一是考古专家不一定都是鉴定专家。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一行都有专门研究它的人,文物鉴定也不列外。一般来讲,鉴定文物最起码要具备三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即对文物真伪、时代及市场行情等方面的准确判断和认定。而许多长期从事考古发掘的文物专家,接触的大多都是出土文物,有明确的地层关系,不需要考虑真伪问题,再说他们也未必了解市场行情。这些人可以说是考古专家,但不见得都能鉴定市场上五花八门的文物藏品。

二是保管文物不一定就能鉴定文物。在我国文物部门,往往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文物保管员工作久了好像都是鉴定专家,于是,保管瓷器的人成了瓷器专家,保管铜器的人成了铜器专家,保管字画的人成了字画专家……依此逻辑,那么参与考古发掘的技工,时间久了岂不都是考古专家?如果文物鉴定那么容易,收藏文物多了岂不人人都成了专家?

三是职务虽高不一定实际能力就高。时下很多鉴宝节目和活动,经常会说文物鉴定专家是什么研究员等头衔,好像职务职称越高、名分头衔越大,鉴定的文物就越准确越权威。其实不然,职务职称只是一种行政和学术级别。文博单位的领导并非都是搞业务的,有很多都是政工干部行政官员;而研究员也并非都是文物鉴定方面的专家权威,其中有的包含了文博系统的各种门类和岗位,只能说明他们在某一学科领域具有一定的研究水平。因此,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以职务职称的高低,来决定文物鉴定的权威性和准确性。

四是权威机构不一定都是完全正确。现在人们还有一种片面认识,就是过于轻信权威机构或专业团体。于是,有好多协会学会委员会研究会应运而生,诸如收藏协会、文物鉴定委员会、艺术品评估委员会等,五花八门。其实探其究竟,有很多无非就是在民政部门备案的民间团体和社团组织,其人员构成和职务头衔也都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有的甚至带有商业性,即用金钱就能买来的虚名虚衔,蒙事唬人而已。如果说这些专业团体不可轻信,那么国家正规的权威机构应该绝对正确、毫无疑问的吧?我们认为也不见得!这里不妨旧事重提,说说十几年前曾经轰动一时的让国博故宫专家打眼、以假乱真的“北魏陶俑”事件。1994年夏,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悄然出现一批“北魏陶俑”,并很快引起了一些文物专家的关注,后经专家组鉴定为真品,于是,几个国家级文博单位相继拨出专款对其进行“抢救性收购”,其中,中国历史博物馆花费80万元购买3次,故宫花费10万元购买两次。但出人意料的是,随后,潘家园的“北魏陶俑”仍源源不断、要多少有多少。此时,有关部门渐渐有了警觉,专家组紧急开会,重新鉴定陶俑真伪,也未取得一致意见。警方介入调查后惊讶地发现:所有的“北魏陶俑”,全部都是复仿品!均出自洛阳南石山村高水旺之手。有关专家来到高水旺家,结果全傻眼了——类似的“北魏陶俑”,堆满了高家后院。

 

1   2   3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