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中国艺术市场解析:从西往东看的潜台词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3-20 14:58:15 | 文章来源: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根据Artprice相关数据,2011年,张大千与齐白石的作品拍卖总额达到世界排名第一与第二,安迪·沃霍排名第三,毕加索退居第四,前十名中还有徐悲鸿、吴冠中、傅抱石、李可染,六位中国艺术家占尽世界艺术市场拍卖排名的风头,让人无法不对中国艺术资本的蠢蠢欲动刮目相看。

去年的另一件大事,是巴塞尔艺博会控股香港国际艺术展。近两年,马凌、高古轩、德萨尔特、白立方等国际知名画廊相继进驻香港,其他如伦敦的西蒙·李、巴黎的佩罗丹等也在筹备中。高古轩更签下曾梵志,让人不禁对西方画廊推广中国当代艺术充满期待。

巴塞尔移步香港,业内的普遍说法是国际艺术市场的中心东移,或是全球艺术市场产生多极化趋势。或许后者的说法更贴切一些。事实上,中国凭借其经济规模与发展前景,加之资本运作在艺术市场中的重大份额,正在孕育一个颇具行动力的本土市场,并且,这个市场具备脱离于西方艺术市场标准的自主性与独立性。

国际大型画廊与巴塞尔纷纷进驻北京、上海和香港,会让人担忧他们对中国当代艺术标准的进一步“诱导”。但事实上,西方艺术市场操作有着严格的标准承袭,即便产生“诱导”,也有较为充分的历史与社会参考脉络。所不同的是,中国当代艺术在找回自身价值之前,将会面对西方艺术市场机制与中国本土艺术市场的双重运作目标。

换言之,就当下中国艺术市场在全球艺术市场中的角色和前景,可能存在两种视角:西方视角与中国视角。当大量西方艺术商业机制靠近中国艺术市场、而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学术讨论还远远跟不上商业脚步时,往往会产生一些问题。

从Artprice的报告分析方式就可看出一些有趣迹象。2011年度报告显示,现代艺术仍然是世界艺术市场的主体,而这一分析是建立在亚洲艺术市场与非亚洲艺术市场的分类基础之上。也即是说,亚洲(中国)是一类艺术市场,而欧美澳中东等国家地区则组成另一类艺术市场。显然,这种分类有着最基本的美学常识与历史原因,但Artprice在制作年度报告时,按照西方艺术品分类标准来统计亚洲艺术市场的数据,这样的视角就比较有趣。

西方艺术市场中,艺术家与艺术品分类是一件重要的基本工作。西方拍卖行的分类通常是古典大师、19世纪、现代艺术、战后(二战)与当代五个领域。这种时代划分与学院的现当代艺术定义有所差别,但就拍卖行业运作本身而言十分便利。Artprice的2011年度报告对亚洲市场与非亚洲市场的五种艺术品流通做出统计,并加以比较:现代艺术仍是两大市场的重头(亚洲市场占54%,非亚洲市场占51%),其次为古典大师(亚洲13%,非亚洲8%)、19世纪(亚洲13%,非亚洲4%)、战后(亚洲10%,非亚洲25%)及当代(亚洲10%,非亚洲10%)。

且不论Artprice在用上述五类标准衡量亚洲艺术市场时,是否丢失或忽略了某些标准与数据,其亚洲与非亚洲市场分类的方式便提示出某种介入中国艺术市场的方式。如今的共识是,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品市场。如果我们把这个论断当作一种寄托、希望与乐观挑战的话,西方也许更指向某种操作性的潜在空间,或曰资源的高度丰富性与利润的高回报性。对于西方艺术界而言,张大千与齐白石的拍卖排名并不代表艺术的成功,而是告诉他们中国有多少资本在做无目的的流动。

一些对中国比较了解的西方画廊反复强调,不要忘记中国的庞大与人口的众多。一个居住了3000名艺术家的村庄,在中国人看来习以为常,在西方艺术经销商的眼里则是难以想象的。西方艺术经销商很清楚,在茫茫的中国艺术家人口中,许多艺术家聪明的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的理念,并且灵巧地将之纳入自己的当代思考与创作中。这些审美标准与理念将遇到具备同样经历、想法的中国“消费者”的共鸣——即当下中国的大型收藏家及未来的中小型收藏家。而中国目前的城市化经济发展,正在不断孕育具备这种能力的社会群体,其未来的潜力可观。因此,审美、思想与文化的同质性,必然将培养出一个相对独立并自主的本土艺术市场。

那么西方艺术商业机构的机遇在哪里呢?正是当下中国标准不一而嘈杂的现状所预留出的潜在操作空间。中国被摆在了国际竞争机制的前台。得以进入国际流通领域的中国当代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之为西方艺术市场竞争机制中的“胜利者”,而这些“胜利者”还将受到进一步筛选,在经历艺术、美学、社会、历史的反复审判后,直至留出可以被邀请到当代艺术核心价值体系中去的艺术家(名垂青史)。这种建立在残酷竞争基础上的价值筛选是艺术界永不泯灭的核心特征之一。

目前,这一筛选机制的绝大部分决策者仍是西方人。西方对东方当代艺术的解读往往从文化品的角度延伸出其当代艺术的价值。但显然,中国的当代艺术无法被简单的文化理由稀释。中国当代艺术家所特有的自我消解与客体消解式语言,既具备某种普遍性,又带有中国艺术家独有的特征。

上述论断仍过于学术化。换言之,巴塞尔也好,西方各大知名画廊也好,他们代理中国艺术家并将之推入国际流通领域,是为中国艺术家创造更多的竞争机遇,也使中国艺术家有机会搭上全球化的竞争列车。事实上,西方顶尖的画廊、博览会、博物馆等,已经位于艺术世界标准金字塔中的尖顶,并且在相对稳定的标准环境中运作。我们与其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价值被西方艺术市场操作,不如呼吁多出现一些有识之士,把握长远利益,把中国本土艺术市场的独立性运作出来,同时更加关注那些不以盈利为目标但关注国际视野的艺术机构。艺术世界是一个信誉体系,追逐短期利益,在长远看来,必然是一种可惜的放弃。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