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保利香港 中国现当代艺术专场前瞻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3-05 11:13:31 | 文章来源: 雅昌艺术网专稿

保利香港2013春拍将于4月4-5日(星期四-五)于香港君悦酒店 (香港湾仔港湾道1号)预展,并在4月6-7日(星期六-日)在香港万丽海景酒店(香港湾仔港湾道1号)举槌。保利香港2013春拍为您呈现近现代书画、现当代艺术、古代书画、古董珍玩以及珠宝钟表五大专场。此次「中国现当代艺术」专场拍卖以不同主题呈现中国过去百年油画发展史上完整的历史脉络与多样风格演变,其中包括:以中国第一、二代艺术家的经典之作所铺陈的「书法线条抽象山水」、「现代油画的开创-写生与心象风景的诠释」等主题,中国当代艺术则以曾梵志的大作--《面具系列》到《毛泽东沁园春 雪No. 2》为重点推介作品分别见证艺术家在不同创作系列的高峰与突破。众多名家名作,精彩纷呈,为您带来一场视觉盛宴。

赵无极:甲骨文系列的开端与确立

赵无极在1960年代后期虽延续对于画面的动态表现,但笔触明显细腻许多,转为着重空间的细节处理,创作于1967年的《05-01-67》即为其中相当具代表性的作品,画面中央运用明度的变化产生了白色放光的中心点,致密交织的激烈笔触在明暗对比中彷佛曙光乍现,映照自然万物而不断地翻涌折射,如他所言:「绝非表现炸裂性的『动』,而是在画里适当呈现情感与理性,是一种内在的『动』」。可说赵无极由克利时期、甲骨文时期而进入完全抽象的领域,从图像、符号至线条的运用,他在这十余年间已完全掌握了物象的本质与精神内涵,将自然万物的基本法则融入了形式元素的组构,色彩的对比、线条的聚散、块面的重迭都来自于艺术家对于事物的理解与归纳,而后进一步倾注了情感的激昂与纠葛,在画面中呈现出一种颤动的意象与美感。

曾梵志︰连接当代艺术与传统中国

创作于1997年的《面具系列》,主题及构想独特,曾梵志把画中主角设计为背对观众,面向镜子,观众只能从镜像的反映,看到带面具男子的脸。这种镜中反照面具的作品,曾经出现在市场的只有三件。曾梵志的《面具系列》探讨一个具普世意义的文化状况,影映现代都市现代人的生活状态,人们选择掩饰自己的真实,毫无个性地存在着,更为了融入群体,选择带着相同的面具。吊诡的是,假的脸,掩盖个体的外在形相,却反而更让人看到内心的恐慌、脆弱、伪善与造作。

创作于2006年的《毛泽东.沁园春.雪》,是曾梵志具备转捩意义、揭示风格变化轨迹的作品。他把过去几个创作阶段的要素抽取,把肖像、风景、对线条风格的开拓等不同的元素融合为一,汇合为宏阔远大的图像格局。描绘毛泽东的肖像,延续2004年以来《伟人系列》为历史政治人物绘画肖像的脉络,艺术家却进一步以律动、飞扬激越的线条同时勾勒人物轮廓形象及自然景观,使两者融为一体。线条冲破造型的规限,变为表现情感意态的抽象元素,标示了艺术家的线条表现形式,预示、主导了以后几年的创作路向。作品仿真中国传统艺术以诗入画的方式,把毛泽东《沁园春.雪》一词,以绘画的方式置放作品之中,书法、诗歌变而为绘画,与描绘人物及风景等线条结合为一,揭示了他的线条与中国艺术传统渊源。《沁园春.雪》一词,作于1936年,描写北国的壮丽雪景外,还流露出毛泽东傲视天下的自负气概。曾梵志在这阶段以诗词入画,显示他着意深化肖像画的创作,把人物的生命片断、情绪背景,以含蓄的方式暗示,建构更立体的人物形像。而且,借着诗歌对北国壮丽风光的描绘,作品较诸过去创作,更着意建立意境,蕴藏具历史及文化地域联想,气魄与格局宏阔。《毛泽东.沁园春.雪》因此标示了艺术家已由《面具系列》关怀当代社会过渡至对历史、国家、山川地域、中国传统文化等的深刻思考。

东方抽象心象意境

朱德群曾在〈我的绘画历程〉一文中引述保罗克利的话:「艺术并非再现可见的事物,而是变不可见为可见。」从1960年代《构图No.59》充满力道与角度转折的墨色线条、1970年代《构图No. 354》色彩与光线的空间组构,至1980年代《Evocation A》结合书法线条、明暗光影等形式元素,在空间层次中创造出动态感,可说是朱德群五十年艺术生涯集大成的结晶,进一步深化了抽象绘画的表现与内容。

《构图No. 354》-光线与色彩铺陈的感官经验

在西方美学传统中,光被视为圣灵的象征与神圣的崇拜,光的描绘成为艺术家对于宗教灵性的追求。朱德群以色彩描写光影,光影又形构出空间的样貌,如此在虚实之间的环环相扣下,《构图No. 354》已超越了单纯的视觉感受,随着暖色调的光线同时铺陈了身体经验与空间感的描述,在西方传统的隐喻与现代绘画抽象语言的结合中,更是他对于自然的体验营造出崭新的空间形式与表现。

.

吴冠中1970年代重要油画专辑

1970年代是吴冠中创作历程中的重要阶段,特别是他的油画创作,创作旺盛,作品丰硕。艺术家背负沉重画箱,走遍中国名山大川,即景写生创作风景画,使西方的油彩媒材表现中国特有的山川风貌,中国景观因此从传统的山水画进入到现代风景画的范畴,是传统的承续、转换与创新。更重要的是,他又超越主题与内容,进一步探索和表现中国风景所蕴藏的形式美感,在油画创作中渗透中国绘画的排笔笔法、书法的点揿按捺等描绘,使西方油彩也能流露东方韵味,对应了中国人民的审美情趣。多方面实现他的「油画民族化」理想。《迎客松》、《桂林风景》及《西双版纳村寨》都是创作于70年代,分别代表他在写生风景画范畴中几个重要的美学特色。《迎客松》以线条组织画面,更兼有虚实、前后对映的空间层次,严谨理性;《桂林风景》以色彩块面分干画面,表现几何形式美感;《西双版纳村寨》颇有印象派点染风格,特有的细碎点染色点,结合排笔纵擦的笔触形态,画面流露强烈的韵律节奏,显现艺术家的自由率性。

1   2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