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

2013传是春拍预展 六大专场汇聚名品佳作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6-14 12:17:55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中国现当代艺术专场——经典重献

吴冠中 太行秋色 木板油画 40x58cm 1972年作


  《太行秋色》 是吴冠中于1972年在西柏坡所作。吴冠中离开西柏坡时,为了感谢陪同他的一位同志,让其挑一幅作品作为纪念,可偏偏挑上了这幅,他忍痛作为了留念。

1972年,正值政治运动中期,主题性创作是每位画家不可回避的问题,对于吴冠中这位坚守艺术真蒂的艺术家来说,是一种苦闷和无奈。恰逢带学生到河北李村某部队劳动锻炼,有机会走到了农家、走入了生活,让吴冠中又回到了那久违的热土中。

《太行秋色》 是典型的太行景色,表现的酸枣树和其它植物,在画家的笔下,它们时而交织在一起,时而又各自释放,这些无声的植物让画家表现的极富生机,将那蕴藏着竞相生长的力量表现的淋漓尽致,其实这也是画家内心的一种表现。

从技巧上,可以说是吴冠中的一幅力作,他那独特的风格在画中得以充分体现。色调统一而又丰富,横排的用笔,将树枝表现的沉涩苍劲,树梢的走向富有钢丝般的弹性。错落中有交待,粗壮中有游丝,苍劲中有小嫩色,犹如一曲交响乐丰满而动听。


陈逸飞《微醺》年代:2000年布面油彩

陈逸飞与《微醺》的三次情缘

上世纪90年代初,陈逸飞离开美国回国创作。在这一阶段中,陈逸飞创作出“海上旧梦系列”、“西藏系列”并开始与电影等其它艺术媒介发生接触。海上旧梦系列作品和电影《海上旧梦》是这一阶段中最重要和成功的尝试。《微醺》正是海上旧梦系列中最为重要的一件。

《微醺》的创作,就目前所知共有三件异体画,尺寸各自不同,画面虽然基本类似但也稍有变化。第一件也称《醉美人》,尺寸为 152×3800px;第二件《微醺》曾经在北京传是成功拍出552万元的高价,它的尺寸是180*4500px;第三件,也就是本届拍卖北京传是征集到的《微醺》,尺寸是150*3650px。

在油画家的创作习惯中,相同画面的异体画极少出现。出现这种现象往往是出于几种原因:1、出于政治需要,重要作品往往被要求重复创作,以满足展示的需求。这一情况在红色时期较多出现,比如董希文著名的《开国大典》等。2、原作被国家机构收藏,而艺术家自己舍不得,所以再创作一张自藏。这种情况在老一辈油画家身上也频频出现,比如冯法祀《刘胡兰》、潘嘉俊《我是海燕》等等。3、艺术家觉得一件创作从构图到画面均十分满意,在经过微调之后再次创作一件。

陈逸飞的《微醺》应当属于第三种情况。三幅画面中,古装仕女的姿势均为斜倚在圈椅中,但第二张作品的左上角添加了一只空荡的鸟笼,在第三张的画面中,鸟笼又被去掉了。

这一细节非常恰当地显示出陈逸飞对画面情节中人物情绪的把握和调整。添加鸟笼应当是出于画面重心的需要,在左上角的暗影之中添加了一个鸟笼,使得幽暗的部分增添了一个层次。但同时由此带来的,确是使画面的视觉中心,被人为地从仕女微醺的表情分散到了别处,造成了中心不集中的后果。而且,鸟笼中空空荡荡没有生物,与喝醉的仕女相对无言,画面的气质便多了一份凄凉而不再是一场诗意生活中怡然自得的小醉。因此,在第三次创作中,鸟笼又被去掉了。本次的拍品《微醺》,是陈逸飞海上旧梦系列创作中最受重视的一件,正是通过这件作品的思考,奠定了这一系列温暖而怀旧的几本情调。


郭润文《有橡皮树的画室》年代:1990年布面油彩

《有橡皮树的画室》完成于1990年。同一时期郭润文创作了一系列以画室作为背景的女人体作品,这张的特殊之处在于人物的双臂并没有像其他作品那样自然垂下至身前,而是一手扶着椅背,另一手搁在后腰上。这一姿态增加了人体在室内光线照射下的变化,更好地凸显出空间、体积、明暗、肌理等问题,是十分巧妙的设计。画面背景处理得概括而精简,衬托出女人体微妙的体积变化与光滑细腻的皮肤质感。整体色调柔和,明暗过渡自然,人物表情朦胧隐晦,而身体则似乎被画家赋予了独立言说的权利。画幅笼罩在一股淡淡的怀旧忧郁中,透着静穆与典雅,体现了一种令人着迷的女性气质。

郭润文是中国写实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女人体在他的创作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这幅《有橡皮树的画室》里,人体以侧面依坐构图呈现,强烈的雕塑感下流露出温热的肌肤触感。光线从画面的右上方照进来,洒在女人的身体上,郭润文用细腻的笔法捕捉到了光线细微的变换,光线在这一瞬间被凝固在画面之上了,我们能感受到那温柔的节奏和感动。椅子上衬布的摆放和人物动态的定格,为整个画面营造出一种古典的风尚。

郭润文的创作往往关注人的情感与生活,崇尚真切与自然,强调人文与理性精神。精致的画面语境和繁复的制作技术是郭润文作品的重要特征。谨严的油画制作程序使得郭氏创作非常费时耗力。郭润文曾经提出:“我们需要新的经典!”他正是以一种探索的精神在寻求一种新的经典,也在成就他自己的绘画语言。

郭润文的作品竭力打破过去、现在、未来的界限,展示诗意般的世界,使过去和未来作为回忆或预感进入当下生存之中,以至与世间生活联系在一起,而不乏引向现实的人间联想。画家不只是为了使对像呈现出生活化的特征,也不仅仅是为了纯粹地记录过去的经验片段。他的人物作品并是把他所创作现实人物的长相、精神气质惟妙惟肖地画出来,而是借用真实的人物来体现画家内心深处所积压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外界刺激所造成的,但没有一个很具体的‘轮廓’,只能说同‘虚幻’、‘神秘’、‘恐慌’、‘希望’能联系起来。郭润文的创作渐蜕浮华,更加趋于理性和宁静,试图以一种理想主义的构架,于烦嚣的尘世中为观看者在视觉上营建一个诗意的、安宁的心灵空间。


庞茂琨《细语之五》年代:2011年

平静、内敛而略带伤感的气氛,精致、周到的技法表现,这是众人对庞茂琨女性表现的初步印象。只是,随着观看的深入,画面带来的是越来越强烈的不真实感——画面越写实、气氛越内敛;情境越荒诞、越具戏剧性;表现越精致,内里越寂寥。庞茂琨《穿蓝裙子的女孩》中创造的女性形象可以看作是“自我观看”与自我展示“被看欲望”的混合体。画面中的形象在自我观看、自我欣赏;另一方面,整个画面又构成一个隐秘的空间,吸引观者的目光。

艺术家认为,常态的美好使人类的精神生活显得平庸。庞茂琨在他的画面中,引发受众提出问题,从社会学的角度提供研究的案例,让绘画不仅仅只是回忆和审美,所以,他开始重新寓意人物形象,重新假设空间,重新定义他对文化的理解,把传统技艺的油画与绘画中的观念重新阐释,虽然他并没有抛弃自己娴熟的技巧,但他强调用技艺获得解脱,从而加强了作品中的隐喻。

在他的人物画面前,我们看到的处于安宁、肃穆状态下的人物状态,但是,体验到的都是一种难以言状的忧愁和哀伤。处于繁闹的世界中,在欣赏庞茂琨的画幅时,我们能得到某种精神慰藉,然而那只是暂时的满足,那只是梦幻的存在。不过,即使是充满着生命活力的这些男男女女,还有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在宇宙中极为短暂的“现象”和“存在”?这是这些男女人物的哀愁,还是画家出自于形而思考的一种内心情绪?如果用庞茂琨自己的话来解释画家“内心的真实与客观的真实是同一种真实”,那么我们深深体验到这位既对西洋古典文明如痴如醉,又对中国古代老庄哲学深感兴趣的画家,在这复杂多变的中国大文化环境中的深沉思考。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